从“渝新欧”看内陆地区参与国际产业调整

发布时间:2016-10-11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健 何宗渝 赵宇飞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资料图

自2011年3月正式开通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班列5年来,十余条欧亚大陆货运通道陆续开通。专家认为,“渝新欧”对于重庆等内陆地区的创新意义,不局限于其通道功能,而是以此为依托,以内陆开放新思维参与国际产业调整,融入全球产业大格局。

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到“直接参与国际分工”

“以前内地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我们只能等‘发达国家-中国沿海地区-内地’的梯度转移。有了‘渝新欧’,意味着我们可以抢,利用价格只有空运的1/5、时间是有海运的1/3的优势,汇聚全球资源。”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说。

6年前,伴随着沿海地区各种要素资源价格上升,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成为大趋势。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商美国惠普公司顺势进入重庆,成为首家在内陆地区开展电子产品加工贸易的企业。“惠普重庆基地投产后,惠普公司就找到重庆市政府,希望能开辟一条从重庆到西欧的铁路运输通道,为惠普向欧洲出口产品提供运输便利,‘渝新欧’应运而生。”重庆市物流办主任杨丽琼说。

跟随着惠普的脚步,宏碁、东芝、华硕等品牌企业和英业达、广达、富士康等代工企业纷至沓来,并吸引培育了大约860家配套企业,重庆一举跻身全球规模最大的笔电生产基地,2015年全球约40%的笔电产品为“重庆造”。

不仅如此,这条亚欧大陆新通道的开辟和完善,已开始影响国际产业分工。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德国博泽落户重庆后,生产的汽车玻璃升降器、汽车座椅系统等,通过“渝新欧”运往欧洲。今年4月,力帆汽车凭借连续5年保持俄罗斯市场中国品牌汽车销量第一的表现,荣膺俄罗斯“最具知名度中国品牌”。“相比海运,‘渝新欧’不仅能节省30多天运输时间,每年至少还能节约500万美元成本。”重庆力帆集团副董事长陈卫说。

从“打成本竞争牌”到“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居于开放“末梢”的内陆地区往往只能靠加工贸易赚取“辛苦钱”。而“渝新欧”的贯通和功能拓展,正悄然带动着重庆由加工贸易“基地”转向全球产业“高地”。

今年4月,全球领先的印刷电路板制造商奥地利奥特斯重庆工厂投产,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封装载板生产基地。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葛思迈表示,作为奥特斯迄今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重庆工厂将提升重庆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地位。

液晶面板是我国大宗进口商品之一。继重庆京东方8.5代线项目达产后,投资240亿元的重庆惠科金渝光电8.5代线项目也将于明年初投产,这意味着重庆规模庞大的电子信息产业有望实现液晶面板自给自足。“我们还计划在重庆建成光电显示技术的研究院,将国内外专家汇集到重庆,形成国际一流的研发能力。”惠科股份公司副总裁杭井强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缘起于笔电代工生产,目前笔电42个主要部件类别中,有41个类别均可实现本地配套;每年数千万台笔电通过长江水道和“渝新欧”运往全球各地。

不仅如此,重庆电子信息产业正逐步向“芯、屏、器、核”多终端体系快速延伸。去年中国手机出货量约占全球的1/3,而重庆又占了中国的1/3;今年重庆手机出货量有望突破2.5亿部,占比接近全国的一半、全球的1/6。“从加工贸易到核心部件本地化生产再到建立多终端体系,重庆电子信息产业向前推进的每一步都与‘渝新欧’密切相关。”郭坚说。

2015年重庆汽车产量突破300万台,位居美国底特律之后的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基地。“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样从‘渝新欧’获益良多。”杨丽琼告诉记者,以福特公司为例,重庆作为其在美国以外最重要的生产基地,每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大量汽车零部件,“渝新欧”则提供了便捷高效安全的运输通道。

从“发挥通道功能”到“汇聚要素资源”

6月16日,重庆咖啡交易中心正式开业,短短半个月内就与法国路易达孚、德国纽曼、招商局物流集团等200多家国内外企业签订了意向合作协议。“重庆并不产咖啡,咖啡消费量也非常有限,但重庆邻近我国最大咖啡产地云南,还能通过‘渝新欧’实现东南亚产地与欧洲市场无缝连接。”重庆咖啡交易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孙政说。根据规划,重庆将打造中国最大、全球第三大咖啡交易中心,2020年实现1000亿元交易规模。

我国每年钾肥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一半需要进口。8月,重庆农资集团与哈萨克斯坦钾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渝新欧”把哈萨克斯坦生产的钾肥运抵重庆,再投放到西南市场乃至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不产一粒钾肥的重庆,每年钾肥流通量将达300万吨,成为内陆最大的钾肥集散中心。

“‘渝新欧’正从注重发挥货物运输通道功能,逐步转向注重吸纳全球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发挥全球产业衔接功能。”重庆西部物流园公司董事长罗书权说。

“渝新欧”对重庆乃至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催化作用”不仅体现在工业领域,也深度影响了其他行业的要素资源配置和商业组织模式。位于嘉陵江畔的大龙网总部大厅,缩微模型与“一带一路”电子地图,直观展示了这家跨境电商龙头企业的运营模式:小火车满载货物从左侧的国内厂商出发,经过象征“渝新欧”的塑料铁轨,来到右侧的国外仓库,仓库前的展销馆人流熙攘;电子地图上,莫斯科、迪拜等20多个城市红灯闪烁,代表着大龙网的海外网贸馆。

“大龙网扮演了汇聚和处理贸易信息的平台作用,‘渝新欧’则是线下连接全球买卖双方的重要货运通道。”重庆欧陆通国际物流公司总经理易桥告诉记者,目前约有19万家中小微企业通过大龙网跨境电商平台,直面全球170万海外买家,2015年大龙网促成的跨境电商交易额超过50亿美元。

(原标题:从“渝新欧”看内陆地区参与国际产业调整)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