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季志业:抗疫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应有之义

发布时间:2020-05-25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编者按:这是一届非常时期的全国两会。对于正在走出新冠疫情阴霾,专注于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的中国来说,人们对今年两会有着非常的期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多来,各类合作项目扎实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和沿线国家民生改善注入了重要动力。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继续稳步前行,必将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指引方向,为充满乱象的世界提供定力。

值此特殊时期,中国一带一路网与人民政协网联合推出主题为《共话后新冠时代的“一带一路”》系列文章, 聚众智,汇众力,方可共谋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对世界经济乃至国际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意外出现加剧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目前疫情还在全球范围扩散,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尚难做出准确判断,但总体上影响不可小觑,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疫情大流行严重冲击世界经济

疫情造成各国社会经济活动停摆,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疫情的大流行迫使各国政府下达禁足令,造成一波接一波的地区经济停摆,从东亚,到欧美,再转向南亚、拉美、非洲。各国社会经济活动的长期停摆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一些国际机构和经济专家预测,世界经济将出现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杨将这种衰退描述为7个冲击的叠加:需求冲击、供应冲击、金融冲击、生命损失冲击、劳动力市场冲击、中小企业破产冲击以及全球产业链冲击。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预测全年世界经济下降3%,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的经济分别萎缩5.9%、7.5%、5.2%、6.5%,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萎缩1%,非洲将出现30年来首次经济衰退,至少下降1.6%。金砖国家中,除中国、印度尚能维持经济微弱增长外,俄罗斯、巴西、南非均陷入衰退。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停滞或衰退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陷入债务危机,民众陷入贫困和饥饿。对非洲和拉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当务之急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因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度极大。

疫情加速国际经济体制机制的变革,各种力量谋求自身有利地位。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奉行保护主义政策,看似对抗全球化,实则寻求本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更有利的位置,遏制新兴经济体的有力竞争。美欧日商务负责人多次磋商世贸组织的改革方案,试图构建遏制新兴经济体竞争力的新平台;美国退出大部分多边协议,分别与加拿大、墨西哥、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欧盟等重新签署双边协定,试图重新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美国政府谋求与中国“经济脱钩”,试图扼杀中国经济的竞争力。疫情强化了一些国家的保护主义色彩,特朗普政府不顾抗击疫情的迫切需要,对来自中国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加征关税;美国《外国投资审查法案最终规则》生效,将大幅限制中国对美投资;美国国会研究局的报告提议借疫情寻找新的产业链,与中国“脱钩”;美国政府将为美企从中国迁回本土支付费用。近日,安倍政府宣布出资22亿美元帮助日企撤回本土或迁往东南亚。印度政府出台新规,限制中国企业并购其企业。疫情中,一些政府调整政策,着手构建更独立、完整、安全的国内产业链。这些逆全球化的政策随着疫情的发展不断强化。无论是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的变更,还是国际体制机制的变动,抑或各国产业政策的调整,均对我国继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产生压力,美欧甚至会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阻挠。

疫情加剧各国政策的民粹化、政治化,阻碍国际合作。自难民危机以来,欧洲各国的民粹思潮兴起,英国启动了“脱欧”进程,各国的民粹主义政党迅速崛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强调“美国优先”,进一步助推了全球范围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疫情暴发后,各国政府采取措施防止疫情从境外输入,加强对外国人的管控,客观上造成本国民众对外籍人士的歧视和排斥。随着疫情加剧、失业人员剧增、民众不满情绪上升,美、英等国的一些政客,不从自身应对疫情不力甚至疏忽大意找原因,也不从本国的体制机制反应迟钝找原因,而是将责任推向别的国家、别的民族,进一步加剧了各国民粹主义倾向,加剧了各国民众间的对立情绪。在不少国家出现了针对外籍人士的歧视性执法行为和暴力活动。而这种所谓“民意”又助推各国政府对外奉行强硬政策,加大国际关系中的对立性和对抗性。特别是美国政府中的一些“深暗”分子,借疫情对中国“污名化”,对中国搞所谓“追责索赔”。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的一些政客,甚至个别发展中国家的政客也随声呼应。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因经济困难、财政亏空而要求减免债务,有的还跟随西方媒体炒作所谓中国执法人员歧视外国人的虚假信息。在如此恶劣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我国政府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面对更加复杂的各国社情民意压力。

国际社会更加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疫情加大了我国政府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度。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我国GDP增速从去年末的6%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6.8%,为改革开放以来之未见。今年全球贸易将下降13%-32%,作为全球最大商品贸易国,我国将承受巨大压力。海关总署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萎缩6.4%。新出口订单指数从3月的46.4锐减至4月的33.5。贸易萎缩、经济下滑造成财政收入锐减。财政部称,今年1-2月,我国财政收入减少近10%,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减少超过11%。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城镇就业下降6%,还有18.3%休假未上班。按就业人口4.4亿计算,超过1亿人的就业因疫情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中约400万新增失业者,2600万人因疫情失业,还有7500万人休假不上班。这必然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部分民众可能因疫返贫。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年,完成任务更艰巨。在抗疫过程中,民众还受到一些国家遏华政策和民粹主义思潮的挑衅,以及被各种不实信息绑架,一些非理性的声音通过自媒体散发。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面临国内经济上的困难,也面临本国民众情绪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疫情也带来一些正面影响,它让国际社会更加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新冠疫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成为许多人的共识。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富有远见,内涵深刻,在各国抗疫的当下,“为世界提供了急需的新思维方式,传达了巨大希望。”欧洲议会全会指出,在新冠疫情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面对疫情这一共同敌人,各国必须紧密合作,借鉴彼此经验,“这是人类能够控制这次疫情大流行的唯一途径”。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撰文表示,疫情提醒我们,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不能陷入种族主义成见。南非总统、非盟轮值主席拉马福萨发表声明称,“我们应该共同合作,以应对新冠病毒这一共同敌人。我们只有通过相互合作,特别是依靠全球团结一致,才能战胜疫情”。基辛格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称,“病毒对社会的侵蚀是没有国界的”。在严重的疫情面前,理性的人们从不同的侧面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抗疫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应有之义

以“五通”为基础的“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崛起过程中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中国参与新的国际秩序建设的一种方案和路径,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即使遇到了新冠疫情这样百年不遇之灾难,即使新冠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困难,我们仍应以坚韧的精神、加倍地努力去推进。同时,我们必须仔细研究疫情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并找到解决困难的有效办法。

我们应立足根本、立足长远,搞好疫情后的经济恢复。长期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在于中国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疫情当前,抓住我国最先控制疫情、最先恢复经济活动的优势,对各领域进行一次优胜劣汰的调整,集中现有财力保护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守住优势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支持在疫情中涌现的医药和医疗设备研发、远程办公、无接触传递等新业态,帮助这些企业扛过困难阶段,为它们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抗疫合作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应有之义。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已经向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医疗专家队,提供了防疫物资,为抗击疫情、树立我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抗疫合作本身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精神,下一阶段可相对聚焦:一是合作对象聚焦与我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意向的国家;二是在支持世卫组织联合研发新冠疫苗的同时,聚焦我国自主研发,激励科研和生产单位与时间赛跑,掌握新冠疫苗是未来一个时期增强“一带一路”凝聚力最有力的武器;三是继续推广我国管控疫情的手段和方法,除了介绍国家和社区管理经验外,聚焦将确有疗效的中医中药向相关国家和地区推介,为中医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打好基础。

集中力量与周边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抗疫过程中,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拉近,多数国家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我国可将这些国家当作“后疫情时代国际合作示范区”予以经营。中日韩、东盟“10+3”、中俄、中巴关系经受考验、得以巩固。可进一步探讨中日韩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开展第三方合作,并加快中日韩贸易协定的谈判,共同推动达成RCEP协议。今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逆势增长,与俄罗斯、中亚等国保持良好合作态势,我国可在这些地区继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推进以5G为代表的大数据和智能化等领域的合作,减轻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对我国的阻遏压力。

对非洲、拉美地区,应重点帮助各国阻遏疫情扩散、减轻它们的债务压力。这两个地区的疫情还在发展中,广大民众面临着疫情、饥饿、贫困三重死亡威胁,多国政府面临债务违约压力。我国在当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是“雪中送炭”:用智力和物力帮助各国抗疫是对“民心相通”的最好诠释,为一些国家减免或延展债务是对“政策沟通”和“资金融通”最有力的实践

委员名片

季志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1988年至1993年,进入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师范大学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4年进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工作,2013年2月至2018年7月任院长。现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俄21世纪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俄关系史学会会长、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智库分委会主席等职。

主要成果有:与他人合作完成《一波三折俄罗斯人》《俄罗斯外交思想库》《上海合作组织--新案例观与新机制》《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与中俄关系》等著作,《解读俄罗斯》《经济安全》等译著,以及上百篇研究报告、论文。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