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卞永祖:中国新发展格局给全球化添活力

发布时间:2020-08-10 来源:人民网 作者:卞永祖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引发外媒关注。

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报道称,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短期恢复情况令中国领导层满意。但长期来看,中国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双循环”是中国相对较新的经济战略,但这种模式也不能说是全新的,因为它是几年前开始的中国经济模式结构性调整的固有内容:从外向型经济转向依靠国内市场和强大内需驱动的经济。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理解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对目前的国内外大背景有所了解。从国际形势来看,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国际贸易和全球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间出现不同程度的贸易争端。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球产业链正面临重组的压力。同时,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程来看,毫无疑问,中国的快速发展受益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经济发展进程,但中国并不是全球化的核心,大部分产业仍然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下端。这是因为全球化主要是有西方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依赖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推动的,中国是在遵循它们制定的规则前提下的参与者,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的企业转向产业链的上游或者是中上游发展。因此,中国要进入全球化产业链中高端,以扩大内需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加强科研能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未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的重大判断,是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变化。首先,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更加强调技术的原创性,从而实现发展质的飞跃。其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促进要素市场化,发挥技术、人才、土地、资金等市场各要素的积极作用,政府在行政效率、财税体制、金融市场、科研体系等方面都必须加大改革力度,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另外,国内大循环要求中国加快统一市场的建立,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地市场间的互联互通,加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市场联系。最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同时,必须以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继续深化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形成“双循环”格局。

然而,目前中国在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仍面临众多挑战。一方面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继续维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是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速度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仍然保证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一大挑战。此外,面对疫情冲击,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必然对中国国内货币政策造成影响。如何保持适当货币流动性,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又不大水漫灌,引导市场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这也对国内政策协调能力提出挑战。

因此,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过程也是克服众多挑战的改革过程。这一方面要求中国深化改革,包括中国政府自身行政能力改革、中国制度创新、资本市场改革,在促进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同时,加大政府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促进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加,从而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循环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要求中国坚持开放,以中国新发展理念带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更多发展中国家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受益,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经济全球化,也为国际治理提供新思路、新理念。亚投行、“一带一路”建设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突如其来的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当前的全球化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并没有实现财富分配的公平公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差距在拉大,不同阶层间的居民收入不平衡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中国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排斥开放、走向封闭,而是以更坚定的姿态参与全球化进程,促进全球化积极发展。中国希望利用国内庞大的内需市场、完善的工业体系、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以中国人民生活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科技大国转变,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在此过程中,中国将会带动更多国家,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促进更多国家富裕起来,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把“蛋糕”做大,这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秩序更加均衡完善。从全球共同发展的层面来说,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促进全球化均衡发展提供力量,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经济方面的具体实践。

(原标题:中国新发展格局给全球化添活力)

编辑:林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