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史志钦:中欧关系如何加码“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时间:2020-12-18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像德国的一些报道,认为现在RCEP的签署是中国的胜利,欧洲不能置身事外,应该积极参与进去,这实际上对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

“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中,与欧洲国家有哪些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一带一路”不断拓展的贸易边界与当下“逆全球化”的声音如何协调?面对外界对“一带一路”的质疑我们该如何处理?“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路径又是什么?这些话题受到各国政府层面、学界、业界的积极关注。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上的现实问题,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对中欧关系、“一带一路”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智库中心副主任史志钦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

从“中欧”到全球——全球化需要反思吗?

现在我们处于全球化当中,大家在反思,全球化本来是一件好事情,为什么有人反对?全球化出了什么问题?

全球化在过去二三十年,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红利,形成了新的全球产业分工。但是,全球化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平衡问题。世界发展的不平衡,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平衡。这个世界是不平衡的,有些国家可能得到红利比较多,而另外一些国家可能得到比较少,那么这样自然就引起有些(国家)高兴,有些(国家)不满意。同样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有穷的和富的,这些差距在扩大。这应该是西方世界逆全球化非常重要的原因。

今年的新冠疫情暴发,更使得全球化雪上加霜,一些反全球化的人就认为,如果没有全球化,疫情不会传播这么快。这种影响让人们对全球化产生疑问,但这些只是全球化进程当中小的波折,因为全球化发展趋势是不可扭转的,就像中国领导人反复强调的,逆全球化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为什么现在提出“一带一路”?这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家一块商量搭建经济合作平台,强调命运共同体意识,权、责、利是一致的。

反思过去的全球化,如果不受社会的控制,不受政府的控制,如果整个社会都不管它,那么这样肯定会带来问题。过去发生战争,尤其两次世界大战,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资本的争夺,市场的争夺,资源的争夺。二战后,为避免世界大战再次发生,建立了现在的战后秩序。但战后秩序半个世纪了,苏东剧变两极格局解体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不存在了;原来划分的两个平行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没了,全部变成资本主义市场了。

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这是发展好的方面。但一些负面问题也出现了,这就是我们提出要反思全球化的原因。中国提出来包容、共赢、普惠的全球化。全球化本身是好东西,让大家都要参与进来,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红利,而不只是有利于少数资本、少数人的全球化。这次反思中需要迎接“新”的全球化,就是中国提出用“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从这个角度理解,整个全球化将来还会发展,只不过应该是不同于过去版本的全球化。

全球化几百年,有高歌猛进的时期,也有受挫折的时期,是在曲折中取得前进,这种情况也符合规律。逆全球化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整个全球分工的体系基础还存在,不可能因为疫情,使得全球再重新分工。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某些国家短期内为了应对疫情,采取防御性措施,这个也可以理解。

两个“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现在用来形容中国和美国,西方许多知识分子认为,中美之间难以逃脱这样的现象。实际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非常理智,主张要避免陷阱。

为什么要避免?就是说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我们不愿意改变当今这个世界的秩序,不愿意挑战美国的地位,我们的目标就是中国要发展,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所以说用过去的陷阱来形容中美关系,我觉得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这个是不对的。

中国的历史表明,我们没有对外侵略扩张,那么现在我们用同样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不会有扩张的野心,不会向国外渗透。

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不是为了地缘政治,不是为了另起炉灶,而是搭建一个大家都要参与的平台。它起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我相信通过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以及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我们能够力所能及地帮助欧洲、帮助美国,帮助许多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防疫物资、医疗人员进行支援,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我们本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第二个“陷阱”,是指债务陷阱这个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借钱人、债权人这种关系,这种矛盾自古都有,有经济行为自然就会有债务的现象。当然,有一些国家出现还不起债的情况,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出现,更加重这种可能性。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大国的责任,进行减免。我们从来没有逼迫任何国家,对那些确实困难国家我们也会给予减免债务。

关于未来:可持续性、自贸区与世纪工程

我们在“走出去”的时候,始终都重视环境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在这方面吃了很大的苦,过去是先发展再治理。所以我们不希望这种情况在“一带一路”走出去过程再次发生。

实际上我们在第一届、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当中,明确提出来,把“一带一路”变成绿色之路、生态之路,要让“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我们有这样一个要求,有这样一个目标。在金融贷款当中也提出了绿色金融,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投资项目基本都卡住,把住这个关。除了可持续的问题,经贸合作是重中之重。最近的一件大事情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

RCEP已经谈了8年的时间,是漫长的谈判过程。我觉得签署的意义非常大。在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背景之下,这十几个国家能够走到一起来签署这样一个区域性的全面合作协议,证明我们还是希望一个开放的经济,希望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交往,做贸易做生意的,这一点释放的信号,我觉得是积极的。针对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这一协议的签署对中欧投资协定从某种程度上会起到推动作用。我看到欧洲一些评论,像德国的一些报道,认为现在RCEP的签署是中国的胜利,欧洲不能置身事外,应该积极参与进去,这实际上对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压力,有助于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

“一带一路”我们叫 “project of the century”,世纪工程。一开始大家不太容易理解这个世纪工程,它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倡议,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同样也要相互合作。中国搭建这样一个经济平台,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大家一同发展经济,来维护世界的和平,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对“一带一路”研究的深入,我觉得这确实是中国的一个百年工程。  

编辑:张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