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蒋希蘅:“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企业和项目“就高不就低”

发布时间:2021-04-02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于慧宸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究竟怎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和项目?又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一带一路网近日采访了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希蘅,就新发展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最近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表述由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变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究竟怎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如何落实到具体的企业和项目?又能给老百姓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一带一路网近日采访了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希蘅,就新发展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蒋希蘅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一带一路网 吴光中摄)


高质量是综合考量,标准“就高不就低”

“‘一带一路’项目满足当地标准是一个硬要求。如果中国标准和当地标准出现差距,我们是就高不就低。”

中国一带一路网:“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哪些内涵?

蒋希蘅: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就是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明确的“三个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

通俗的来讲,项目的高质量就是当地老百姓满意,所在国政府满意,中国政府也满意,企业也能够从中实现投资目标。

在最近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一带一路”建设作为第十九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的一章,标题就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体内容涉及“一带一路”倡议“五通”的各个方面。

比如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十四五”规划要求把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这样的高质量建设的要素融入到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这应该说是对之前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念的具体落实,使之成为我们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政策文件的组成部分。

中国一带一路网:近年来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果?

蒋希蘅:可以说,在过去“一带一路”七年多的建设过程中,高质量一直是一个不懈的追求,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时就确立的原则,促进共同发展一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五通”的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地朝着高质量这个目标迈进。比如在政策沟通方面,我们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陆续签订了200多份合作文件,可以看到,这些合作文件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也更加的具体,更加突出绿色、民生、可持续等内容,为下一步的项目合作、贸易投资合作起到了更强的支撑和指导作用。再比如,经贸投资合作持续增长,特别是过去一年即便疫情冲击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中欧班列开通数等都逆势增长,说明“一带一路”合作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国发展需要。

值得肯定的是,2019年中央明确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之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样的共识体现在国内各个政策制定部门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文件,例如进一步加强了绿色“一带一路”的政策引导和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和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各企业作为“一带一路”的建设主体,在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

认识是行动的基础,海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与国内差异较大,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运营项目面临很多新的风险,需要不断学习,提高意识和能力,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相关认识不到位,与当地社区的沟通能力较弱是很多企业的短板。企业在投资项目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更注重了解当地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把更强的合规意识,环保和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与当地社区的有效沟通融入项目的各个环节,这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

中国一带一路网: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高标准,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国际社会一直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标准问题有着不同的声音,关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蒋希蘅:其实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政府的政策引导就是要求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项目一定要满足当地的标准,这是一个硬要求。那么在中国的标准和当地的标准之间,如果出现差距的时候,我们是就高不就低,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标准高于当地标准,或者当地没有适用的标准的时候,那就是要采用中国标准。而且,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也是鼓励企业去跟国际通行的标准对接,这个国际通行的标准除了工程标准外,还包括以世界银行集团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所遵循的环境社会标准。

事实上,工程质量标准方面,中国企业一直在努力赶超,在电网、水电、公路建设等很多领域,我们是很多国际最高工程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在一些西方经常批评的环境社会标准方面,我们有很多相似的要求,但可能没有那么具体和精细化,执行过程中的核查也需要加强和改进。同时,我们的一些企业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其效果可能是优于国际通行标准的,在当地也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只是还没有标准化。

在很多多方融资的项目中,我们的企业和项目都是采用了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的高标准。我曾去巴基斯坦调研三峡集团在当地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项目,这个项目的工程质量标准和社会环境标准都达到了国际公认的高标准。当时这个项目还没有完工,我们去看了它的建设过程,项目现场到处有明确细致的规范和标准,我们中国的工程师在那里手把手地教巴基斯坦工人如何施工。在访问中,巴基斯坦政府和项目的联合投资方国际金融公司都对这个项目给予高度评价。


2019年7月,蒋希蘅(左一)一行与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公司座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另外我想强调,高质量是综合的、整体的,需要全面地评价“三个三”的原则理念和目标,并不仅仅是西方一味强调的高标准。标准不是越高越好,高标准都是有成本的,成本太高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就建不起、用不起。我们的努力目标是在满足这些国家急迫的发展需求和高标准之间找到最适宜的解决方案。


高质量发展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

“海外投资面临多重环境社会风险,我们的企业只有把项目做好,只有以尽可能高的环境标准来实施项目,尽力去为项目所在地的老百姓谋福利,才可能使项目顺利的实施。”

中国一带一路网:“走出去”的企业在追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什么阻力?

蒋希蘅:其实高质量从来就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

在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中国以前是没有基础的,也缺乏经验,当地政府在给予优惠投资条件时也会提出很多要求,老百姓也有很多诉求。企业既要实现自身财务的可持续,要满足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又要能够在西方媒体、非政府组织的歪曲抹黑下,坚持把项目做下来,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

过去几年的调研中,有几个项目我觉得印象非常深刻。比如中国石油在缅甸投资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遭到西方很多的批评,有一批西方非政府组织盯着项目建设,时不时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出现。企业只有埋头把项目做好,只有以尽可能高的环境标准来实施项目,只有尽力去做耕地补偿、植被恢复,不仅要按合同约定把一定比例的油气分送给当地,还要为项目沿线的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建学校、建诊所、做善事,才可能使项目顺利建设运营。

我们去了这个项目的起点,马德岛,了解到岛上有3000多当地居民,他们过去没有安全的饮水,常年靠雨水生活,旱季的时候只能用井里积存的雨水。中缅油气管道建设过程中,中石油就在当地修了一个水库,安装了净水设施,设置了自来水取水点,还雇佣当地人来做保安,做维修,维护设施的正常运行,彻底解决了岛上居民的饮水问题。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从内心感激项目,他们对我们非常友好,脸上的笑容是非常真诚的。

马德岛居民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摄于2019年2月)

再比如中远海运集团在希腊投资的比雷埃夫斯港项目,这个项目从建设到现在,也是克服了大量的困难,特别是中国企业刚刚从希腊国有企业接手码头经营权的时候,遭到了当地员工强烈反对,他们甚至通过罢工来阻挠中国企业进入。中远仅派驻几位管理人员,通过巨大努力改善港口经营,兑现了不裁员的承诺,并不断改善员工的福利,使他们享受到不曾有过的免费午餐和培训机会,最终赢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如今该项目的一个职位会有上千甚至上万当地人去申请,足以说明这份工作的吸引力。

现在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了中国在希腊甚至在中东欧地区的一个金字招牌,它不单是挽救了一个港口,使它从濒临破产到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又一大港,在全球航运港口的排名不断上升,同时它发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带动了中国企业在希腊的投资。


2017年11月,蒋希蘅(左侧中间)在比雷埃夫斯港项目进行调研。(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一带一路网:所以我们的企业突破重重阻碍去实现更高质量的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作用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其他层面?

蒋希蘅:是的。我们在这些项目建设的当地感受到了很明显的对中国企业的信任。这些项目不仅实现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投资建设目标,也对促进民心相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硬联通和软联通。

民心相通,说到底就是中国的老百姓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老百姓之间的好感在增加、友谊在增强。过去这些国家当地老百姓可能只能通过当地或者西方的媒体来了解中国,但是往往真实信息很有限,还有很多充满歪曲和偏见。“一带一路”项目带去了很多实实在在让人们可以感受到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产品、中国人,这些最直观的感受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这也是为什么高质量“一带一路”项目一定要做好惠民生。


是授人以渔,也是互学互鉴

“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主张文明的互学互鉴,既要同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和欣赏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共同创造发展知识。”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您看来,今后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的过程中,理念经验交流会发挥什么作用?

蒋希蘅:我相信未来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理念、发展经验和发展知识的合作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为经验或者说知识的共享,是内化于合作的各个方面的。

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诸多发展挑战,也非常希望了解、学习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比如中国如何做好五年规划,中国如何实现了几亿人的脱贫。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最后的近一亿贫困人口脱贫,消除绝对贫困,这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奇迹,也是巨大鼓舞。

2015年9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设立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我们的使命就是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

中国一带一路网:那么在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经验和知识分享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蒋希蘅:在知识的交流分享中,我们强调中国经验并不是用来照搬的,而是可以参考中国是如何面对自己的发展挑战、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来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从中学习到我们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比如减贫,中国在减贫过程中的很多创造性的做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国家,但是一些基本思路和做法可以参考。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的政治承诺,长期规划和实事求是分步走,抓落实的制度安排,顶层设计与基层创造的良性互动,增强人民脱贫意愿和能力的发展导向政策等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努力且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调试的过程。

此外,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往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是说其他发展中国家就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东西。我们在与他们的经贸往来中,在知识的分享交流过程中,也会学习到一些很好的做法。比如许多非洲国家有更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卢旺达、肯尼亚等国家全面落实禁塑令(禁止塑料袋的使用),在这方面领先世界。

所以在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各国文化,促进文明的互学互鉴,既包括中国应沿线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去分享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瓶颈,实现发展目标,也包括我们博采众长。同时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必然共同创造新的知识,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于慧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