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陈甬军:“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项目投资应占“一带一路”总投资规模的40%以上

发布时间:2021-04-28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林徽东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未来五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总规模应控制在1000亿美元左右,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项目的投资比重在其中要占40%左右。这样能够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在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时表示。

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发布。同“十三五”规划纲要一样,“一带一路”建设作为第十二篇“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列成章。

如何理解“十四五”规划中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建设又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解读“十四五”规划中的“一带一路”。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表述由“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变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您是如何理解这一变化的?

陈甬军:“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高质量发展”上。如何理解这一变化?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高质量”的内涵。

第一,从微观角度看,每一个项目的质量要达到标准。既要符合国内标准,也要符合国际标准,更要符合当地的标准。每一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要经得起历史检验,达到设计寿命。

第二,“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让高质量的项目长久地造福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等的发展。树立这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有效防范“走出去”的环境风险,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更重要的是明确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倡议来自中国,建设要靠大家。这样才能把“一带一路”倡议内在的红利变成现实的财富,由参与共建的各方共享。

中国一带一路网:目前来看,“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陈甬军:一是国际共识持续扩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三是贸易往来持续增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同期外贸总额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13年的25%提升到了2020年的28%;四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相直接投资稳中有增;五是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特别是在2020年惊心动魄的新冠疫情暴发这一不确定因素对全球经济造成很大影响的情况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经过七年建设显示了它的成效,我估计去年中国GDP增长2.3%中就有0.3左右是由于“一带一路”拓展了与各个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在外贸出口、投资方面的增加所带动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在“十四五”期间,“一带一路”建设又会遇到怎样的一些挑战?

陈甬军:首先是外部政治环境变化会给“一带一路”带来一些挑战,比如前不久,美国总统拜登就意欲联合英国、日本筹设他们自己版本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在未来会影响到一些国家。

其次是疫情在国外仍对当地的项目建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很多项目停工,中国人去当地建设的成本大大提升。这一情况可能仍旧会持续一段时间。

第三个就是国内的协调我认为做得还不到位。应该有一个非常严密的计划——怎么“出去”?多少个项目?怎么来按步走?——这些需要有个整体的设计。

中国一带一路网:为应对这些挑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您有哪些建议?

陈甬军:第一,“十四五”期间共建“一带一路”中方总的非金融投资规模应控制在1000亿美元左右。前面七年在1300亿左右,今后要做深做实,而不是把规模扩大,关键是把每个项目做好做精。所以要在规模总量上面进行适当控制。当然这是一个大体指导性的规模,没有包括国际资本市场和共建设国家的投融资规模。这样,在未来五年里每年控制在200亿美元左右。同时,在国民经济投资总规模当中就可以安排好这一块的投资建设规模。而且这里面的结构要调整:在一千亿美元投资当中,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项目的投资比重要占40%左右。把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这个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用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去。比如,我们的燃煤电厂“出去”并不是简单的复制国内已有建设项目,而是通过防止污染、提高节煤等数字化措施来实现绿色发展。今后可以重点在这些项目建设上进行数字化的转型改造,努力把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提高到总投资的40%以上。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地方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的协调机制。“十四五”规划中提及,“推进福建、新疆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那么在召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立新疆“一带”分论坛、福建“一路”分论坛、海南的自贸港分论坛等,通过创新会议形式把中央号召与各地区的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这个基础上,考虑建立省部级“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增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讨论板块,并在会议主题的副标题中明确了合奏“一带一路”强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建议,包括: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研究制定“十四五”期间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专项规划、建设与国际资本市场有机接轨的“一带一路”投融资平台、引进第三方组织,参加评估合作建设国家债务可持续性等等。

中国一带一路网:未来五年,“一带一路”倡议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陈甬军:第一个机遇,我们的数字经济产业会得到进一步地发展。中国在应用场景方面是走在绝大多数国家前面的,包括移动支付在内的这些新技术会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在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会在发展中国家重现,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提前享受到这些新的数字技术。

第二个是共建“一带一路”内在的合作共赢本质和机制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识和接受。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过这七年多来的共同建设以后,他们能够看出来“一带一路”倡议主要还是经济属性的。如果说,过去在西方大国的错误引导下,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时误会“一带一路”倡议带有地缘政治色彩,那么现在他们已经更愿意接受共同发展的理念,更多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个机遇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们未来会和联合国、国际组织有更密切的联系。比如各类气候协定、绿色发展协定、包括脱贫经验分享,“一带一路”会更多地覆盖这些内容。实现这些国际目标,“一带一路”倡议将在里面起到很大作用。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我们将本着开放包容精神,同愿意参与的各相关方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减贫之路”、“增长之路”,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张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