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钱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发布时间:2021-06-29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我们要改变“一带一路”国际宣传的不利局面,就必须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垄断。把中国企业做的实实在在的让当地人受益的故事,通过当地人了解的、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钱镇在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采访时表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践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以下为采访主要内容,由中国一带一路网整理。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国对外开放

一百年前,中国人民饱受剥削、压迫和战乱之苦,山河破碎,国家积贫积弱。在救亡图存斗争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 ,开启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征程。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吸引外资,引进国外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内涵也不断延展——既向欧美国家开放,也向其他地区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曾经见证了古丝绸之路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和中华文明连接、结合,相互交融碰撞,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激活了中国几千年前拥有的类似经验,激活了传统资源,助力中国进一步向西部开放,向发展中国家开放,让中国的对外开放,变得更加丰富深化。

在建党一百年的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美国更是把中国视作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围堵中国,包括阻挠“一带一路”的推进。面对新挑战,中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在此过程中,充分展示中国人的善意,展示合作共赢的意愿。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需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让世界其他国家受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用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如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共识。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疫情席卷全球这一年多以来,中国同世界携手应对疫情,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合作抗击疫情树立了标杆。

2020年初疫情暴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各阶层群众,举国行动,全力应对疫情,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社会管理、抗疫物资生产和运输、疫苗研发等。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

受疫情冲击,虽然海运、空运受阻,但有着“钢铁驼队”之称的中欧班列却依然有序运行,既为国际抗疫救援物资提供运输渠道,同时为维护包括“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内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截至今年5月,中国已经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了2800多亿只口罩、34亿多件防护服、40多亿份检测试剂盒。

此外,中国积极研发疫苗,成功投入使用后,一方面满足自身国内疫情防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主张疫苗应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反对“疫苗民族主义”,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了中国贡献。

中国的发展受益于国际合作,中国有责任也有担当去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疾病、实现脱贫、实现增长,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今后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国际合作。

一是共同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希望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经验互享,恢复区域的生态系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开展优势产业合作,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可以与非洲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加大农业科研、种业等方面的共赢合作,扩大农产品贸易,不断造福当地人民。

第三,加强医疗卫生领域合作。2016年中国提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当下“健康丝绸之路”也为全球抗疫合作提供了亚洲视角。后疫情时代在加强全球抗疫合作、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等方面,世界各国仍需共同努力。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以人为本

一百年来,秉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已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新阶段,如何促进高质量发展,我认为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首先,高质量发展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价值观,充分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因为国情不同、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我们认为是好的,当地人可能觉得不合适。双方协商后,去做调整,改变合作模式,尽量符合当地人的需求,让他们理解、满意。在海外合作项目,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顾及当地人民的切身利益,做到真正的“民心相通”。

其次,高质量发展要以人为本,需要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员工提出更高要求。一要具备总体安全意识,不仅是生产安全,还需要综合考量、评估海外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安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预案。其次,企业要专门建立驻海外员工的培养机制,不仅要提高他们的技术、管理能力,还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习俗,让他们了解所在国的管理者、经营者、普通员工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在此基础之上去制定企业在海外的发展计划,因地制宜实行新的管理模式。

第三,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垄断,讲好令沿线国家民众接受的“一带一路”故事,对高质量发展也至关重要。过去几年,“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做得还不到位,没能和实际取得的成果相匹配,西方一些舆论更是不遗余力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负面炒作。我们要改变“一带一路”国际宣传的不利局面,就必须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和垄断。把中国企业做的实实在在的让当地人受益的故事,通过当地人了解的、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去。企业需要有这样的意识,不仅要做事情,而且要理直气壮地去讲。


编辑:张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