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超 :中欧关系稳固双边,放眼全球

发布时间:2021-07-09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超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7月5日,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视频峰会。这是今年以来中法德领导人的第二次视频峰会。就在不久前的4月16日,三国领导人同样以视频方式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欧关系、抗疫等重大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去年以来,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中欧领导人之间面对面的会晤,但高层交往并没有因此停滞,视频与电话外交使得双方沟通交流更为频密,凸显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双方对于协作应对全球挑战的共同期待。

首先是应对单边主义带来的挑战。当前,多边主义虽已成为全球共识,然而以“美国优先”为代表的单边主义幽灵始终在世界游荡。拜登虽至,“特朗普主义”却未退场。欧盟一边耳闻“美国回来了”,一边仍在诸多问题上受制于美国的指手画脚,例如“北溪二号”,再如与中国开展的投资协定谈判,美国都不断在背后给欧盟施压。

中欧均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习近平主席强调,要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国际上的事需要大家心平气和商量着办。中欧两大力量加强协调,就是要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而不是遵循某一方的规则。

其次是应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中欧均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力量,肩负着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当前,困扰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非传统安全问题涌现,亟待主要大国协力寻找应对之策。欧盟长期关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议题,在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传染病防治、减贫等问题上十分积极。中国则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在上述重大问题上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应对这些挑战单依靠任何一方都远远不够。虽然近些年欧盟对中国疑虑、防范的一面有所上升,但欧方也承认,没有中国的参与,许多全球性问题都无法解决。此次峰会中,援助非洲、助非抗疫就成为三国领导人共同关心的重要话题。中欧应以全球视野看待合作,为推动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回到中欧双边,增强互信、扩大互利共赢是当务之急。前段时间,中欧关系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围绕制度和价值观等问题的分歧妨碍了务实合作。再加上中美博弈的外溢效应,对中欧关系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尽管如此,稳定和推动双边关系持续发展一直是双方领导人的政治共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合作伙伴之间发生一些分歧乃至冲突不足以为怪,重要的是及时管控分歧,增强互信、凝聚共识。近来中法德领导人的频繁互动,对外正传递出这一信号。

要实现互利共赢,首先要拆除认知上的藩篱。坦率讲,包括法德在内的不少欧盟国家对中国发展都抱有偏见,特别是近年来有意突出“制度性对手”的定位,人为扩大了中欧之间的分歧面,亦将中国捍卫自身利益、展现“四个自信”之举视为“用权力的语言说话”,这是对中国发展的重大误解。

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相互尊重、精诚合作,而不是猜忌对立、零和博弈。对于当前的中欧而言,疫情挫伤了彼此互信,双方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克服障碍增加沟通交流,正确看待相互差异。有幸的是,欧洲绝大多数政要都明确表示不会寻求与中国“脱钩”,默克尔总理也曾公开表示,欧洲的对华政策与美国“并不一致”。如果欧方能够坚持客观、务实的精神与中方推动对话与合作,而不是一味对华说教、施压,相信中欧关系将会继续结出硕果。

中欧之间并无直接的地缘政治冲突,拥有推进务实合作的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当前,中欧之间许多重要的合作议程亟待推进:去年底完成谈判的中欧投资协定,还在等待欧方启动审批程序;疫苗在全球的公平生产与分配、中欧人员和贸易跨境往来等,均有待双方加强协调配合;“后撤军时代”的阿富汗安全局势不容乐观,中欧可共商促进稳定之策……总之,期待中欧能始终把握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大方向,坚定不移为中欧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福祉作出贡献。(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李超)

(原标题:中欧关系:稳固双边,放眼全球)

编辑:张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