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李国强:“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17-08-14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刘明 马琼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构想。这一构想跨越时空,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环球》杂志:“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近四年,我们如何把握好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这一新理念新思想?

李国强:“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提出至今,习总书记有三次系统阐述,一是2016年4月2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二是2016年8月17日在“一带一路”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三是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总书记的三次重要讲话既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最为深刻的阐述,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最为全面的行动指南。牢牢把握好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理念,深刻领会好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思想,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部署,是确保“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的基本前提,是“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化的重要保障。

其中,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首个高级别会议,习总书记对包括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约1500名代表发表了主旨演讲。这个主旨演讲为与会各国代表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南,也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了新能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所具有的思想光辉和峰会所取得的系列成果必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进一步得到充分体现。

《环球》杂志:“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重大的思想理论创新,在四年来的实践过程中,是否不断出现新的丰富与发展?

李国强:“一带一路”从战略到倡议,再到建设,有三个用词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一带一路”认识观念上的变化,反映了“一带一路”的推进轨迹。“一带一路”的目的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既不偏重于地缘政治利益,也不偏重于我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政治利益。把“一带一路”定位于“倡议”,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确保沿线国家与中国在“一带一路”合作中享有平等性以及可选择(参加或不参加)的主动权。如果说从“战略”转换为“倡议”,是对“一带一路”认识上、思想上的调整的话,从倡议到建设则反映了“一带一路”发展进程的阶段性变化,也就是说,经过四年的实践,“一带一路”已经或正在从“倡议”进入到“建设”的阶段。

在这样一个阶段,有诸多理论问题仍然需要廓清。“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的重大命题,“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中,必然面临诸多挑战、风险和障碍。但是,只要我们坚持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就一定会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和理论,也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起来。

《环球》杂志: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是着眼于世界大格局的重要的谋篇布局。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意义?

李国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把沿线国家团结起来,从而使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带一路”沿线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时历来也是大国角力之地,当前很多地方还成为危机之地。应对各类挑战是全球的共识,世界上许多国家希望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实现其目标。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一是“区域间合作”,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入手,不断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贸易、投资等多领域的互利合作,进一步打通亚欧经济动脉,将中国、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乃至欧洲联结起来,构建起一个“连通各大经济板块市场链,形成覆盖数十亿人口的共同市场”的格局。二是“开放性合作”,除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合作,沿线国家之间也要展开相互合作,甚至还要与第三方国家开展合作。中国的角色是要努力做一个贡献者、引领者。

历史表明,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共同发展的共赢理念,是推动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也是丝绸之路的本质属性。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沿线各国政府应共同构建多层次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共同维护好丝绸之路沿线的和平与稳定。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个民族的智慧能独立支撑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只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才能创造出引领时代的文明成果。“一带一路”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是开放包容的,我们不搞单向输出,而是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我们没有野心,也不想垄断、控制别人。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是国家强大、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自我封闭,盲目自大,必然导致落后。超越文明属性、制度差异、发展水平,秉持开放包容、合作交流,是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的重要途径。

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倡议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历史表明,多种文明汇聚而成的价值底蕴,文明的互学互鉴,是丝绸之路生生不息的精神支点,是丝绸之路魅力永恒的精髓所在。“一带一路”建设必将进一步发挥多元文明的桥梁和引领作用,努力实现沿线各国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成为文化交流之路、文明对话之路,共谋文化发展,共促文明互鉴,努力塑造出沿线各国人民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环球》杂志:2017年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你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联系?

李国强:“一带一路”本身就是以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标的倡议。

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就没有丝绸之路;有了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没有共同目标,丝绸之路就没有发展方向。“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于沿线各国谋求经济发展的利益诉求而提出,为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提供了可能。

共同体是一个有多层次内涵的概念。第一层次的共同体是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所以称为利益共同体。第二层次的共同体强调权责对等,在实现利益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称为责任共同体。第三层次的共同体是强调政治上讲信修睦、经济上合作共赢、安全上守望相助、文化上心心相印、对外关系上开放包容,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表达了中国希望与沿线国家携手共建、同舟共济,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意愿。“一带一路”倡议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和支撑、桥梁和纽带,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终极目标。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倡导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应充分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时,旨在通过多领域的务实合作,寻求相互间最大的利益契合点,从而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这一理念既是打造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前提,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当今国际社会呈现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等特点。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在越来越多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都已经处在一个命运相关的共同体当中。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安全层面,丝路沿线国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只有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才能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把各方潜力挖掘出来,把彼此的互补性结合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汇起来,把不同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合起来,从而营造地区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这一思路昭示着打造沿线国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终将会成为现实。

打造命运共同体当然不是搞同盟、不是搞集体对抗、不是搞零和博弈,更不是搞霸权,其核心要义是发展、合作、共赢,“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携手共建、同舟共济,它包含的是丝路沿线国家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环球》杂志:如何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把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李国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巨大优势、巨额资产,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廉价的劳务和巨大的市场,而且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了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历史新起点,带来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为我国更好地、更持续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开辟了崭新路径。

我国的繁荣发展源于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赖于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倡议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我们要牢牢把握的核心要素就是“开放”。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通过重点领域的建设,不断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全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引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载体。

其次,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挺进,从而形成陆海统筹、内外联动、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进一步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构建有利于国际合作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三,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把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在一起,促进沿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打造国际合作经济带。

第四,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良性互动。

习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我国敞开对外开放大门的重要标志。开放的中国有助于世界和平稳定,有助于汇集各方合力引领世界经济实现新一轮增长,有助于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有助于提振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有助于推动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

《环球》杂志:“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合作方向是什么?

李国强:“一带一路”建设有明确的重点合作方向,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合作方向有三个,一是从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合作方向有两个,分别是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经南海到南太平洋。显而易见的是,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将是最先发力的重点区域。

东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区域。近年来,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加深,2015年我国和东盟双方贸易总额达到4720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双边投资达到1500亿美元。我国在东盟设立的直接投资企业近3000多家,为当地解决就业人口近十多万。东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第一大市场。目前,我国与东盟国家正在共同打造“钻石十年”,力争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的产业结构。如新加坡资本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马来西亚石化、电子电器等产业发展迅速;菲律宾金属矿产的开采和冶炼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有一定的优势;印尼拥有丰富的木材、石油、天然气资源。我国的机电、纺织、化工等商品大量出口东盟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潜力日益显现出来。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2014年我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达到450亿美元。中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已发展成为我国同中亚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成为我国与中亚国家物流合作典范。中哈巴克图-巴克特口岸开通我国与邻国首个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极大便利了两国农产品贸易。中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中塔(吉克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在中国支持下,塔吉克斯坦杜尚别2号热电厂一期、南北高压输变电线项目、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电网改造项目、达特卡-克明输变电工程顺利完工,帮助两国逐步建立起独立电力系统。中方企业承建的中塔公路一期、沙尔-沙尔隧道、乔尔马扎克隧道,中吉乌公路、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吐尔尕特公路、比什凯克-巴雷克奇公路等合作项目陆续完工,极大地改善了中亚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当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突出的开放性、灵活性、渐进性特征。之所以说开放性,一方面指的是对象国不是单一的,而是面向所有沿线国家,甚至丝路沿线之外的国家;另一方面指的是合作领域不是单一的,而是政治经贸文化多领域多层面的合作。之所以说灵活性,既指机制上的灵活性,也指合作方式的灵活性。之所以说渐进性,一方面是指合作的进程,要从促进若干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步,进而渐趋形成我国连接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的经贸网络,由点及面、以线成片;另一方面是指合作的步骤,从易到难、从小到大、稳步扩展。

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并没有特定优先开展的国家,同时也不追求合作模式、时间、路径和项目上的一致,而是具有弹性的,条件具备即可展开合作,而不是由距离的远近来决定推进的先后。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是基于对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的科学判断,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准确评估而形成的重要决策,必将对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区域合作、共谋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作者为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刘明、《环球》杂志记者马琼)

(原标题:“一带一路”倡议最终目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专访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国强)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