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专家: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一带一路”语言互通

发布时间:2017-09-1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杨亦鸣 梁琳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展现了将“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美好前景。无论是推动“五通”还是建设“五路”,都需要以语言互通为前提和保障。目前,实现语言互通还存在两个难题:一是各参与国语言国情非常复杂;二是我国相关语言服务能力比较欠缺。破解这两个难题,需要加快构建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应急体系。

“一带一路”各参与国的语言国情十分复杂,不仅语种多,而且有的国家官方语言与通用语言并不统一。语言国情比较复杂的国家,其语言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是以法律等形式明确规定的官方语言,中间层是多数人使用或在社会生活中通行的通用语言,最内层是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各种变体及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从交往需求的角度看,掌握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是现阶段“一带一路”各参与国实现语言互通的前提,而各国之间要实现深度交往还需要掌握最内层的一些主要语言。

“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服务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语言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仅就“一带一路”建设目前涉及的54种官方语言而言,截至2016年初,我国高校尚未开设的语言专业有11种,仅有1所高校开设的语言专业也有11种,涉及22个参与国。此外,部分参与国的官方语言虽然我国有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在其国内并非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如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虽然我国有几所高校设有乌尔都语专业,但巴基斯坦境内仅有8%左右的人口将其作为母语;作为母语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旁遮普语,但我国目前还没有高校开设这一语言专业。

为解决外语人才缺乏导致的语言服务能力不足问题,教育部要求2017年实现与我国建交的所有国家主要语言全覆盖,国内各大高校也在大力发展非通用语专业。但应认识到,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正规、系统、水平较高但周期较长,不能满足当前对语言服务的迫切需求。这就需要加快构建相关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应急体系。这一应急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建立语言资源库。“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众多,各个国家语言国情复杂多样,需要对各国语言国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语言资源库。一方面,可以将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沿革、民族构成等信息汇总成语言国情动态数据库,为我国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等宏观研究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收集不同语言的文本和语音数据,构建多语种平行语料库,为语言学研究、语音技术开发提供数据。

推动语言信息技术开发。当前,机器翻译、语音技术等语言信息技术已经可以为语言服务提供有力技术支持。成熟的机器翻译软件可以提供超过100种语言的互译,基本涵盖“一带一路”各参与国主要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在掌握语言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借助语言信息技术提供灵活便捷的语言服务。

创新语言人才培养和储备模式。仅仅依靠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人才的需求。美国能处理500多种语言,但相关人才中通过院校培养的只是一小部分,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应急体系培养和储备的语言人才占大多数。对我国来说,应创新语言人才培养和储备模式,通过新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培养急需的语言人才。同时,建设语言人才信息库,以提高人才利用率。(作者为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 梁琳) 

(原标题:语言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快构建语言服务和人才培养应急体系)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