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专家:“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旅游外交

发布时间:2017-10-05 来源:中国旅游报 作者:黄雪莹 梁儒谦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为加快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各种矛盾,中国出于构建平等、普惠、开放、合作的世界经济格局,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重建国际贸易规则与多边投资框架,提升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形成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战略考量,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号召“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以“五通”促“五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五通”,旅游业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对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互联互通具有天然的优势。旅游者的跨国流动自然而然地为旅游业赋予了国际交往的职能,中国超过2.5亿人次的国际旅游市场为我国不断增强的旅游外交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基础。无论从“国之相交”还是从“民相亲”的层面促进“五通”目标的达成,旅游外交都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的关键着力点。因此,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旅游部门提出“‘一带一路’,旅游先行”。

一、依托国际旅游开展旅游外交,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

1.旅游外交是达成政策沟通的有效突破点

“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之首是政策沟通,政策沟通是“五通”目标的保障,其根本是形成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作为“命运共同体”合作发展的新规则。落到实处,基础设施、能源、贸易、投资、金融、人文等各个领域的项目合作都离不开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策衔接,以及“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共建规则的制定。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要通过人员、技术、资本和货物等经济要素的流动来完成,这些要素的流动归根结底是依托人、物或信息的流动来实现,其中人是核心要素,“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从总量来看,国际人员流动中,与技术交流合作、资本流通相关的商务客流,也就是因工作需要产生的旅行人次远不及旅游者人次;从人员流动的广泛性来看,国际旅游也是最容易达成一致的契合点,截至目前,沿线65个国家中仅有19个尚未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ADS,ApprovedDestinationStatus)。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和超过2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也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依托这个庞大的市场基础开展旅游外交,推动形成中外旅游客源互送机制,首先就需要从签证政策等入手实现政策沟通,进而伴随中国游客出境旅游的步伐,带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等各方面的政策对接和规则探索。

2.旅游外交促进了沿线各国的道路联通

基础设施的联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各国合作发展的基石,而其中包括公路、铁路、海陆航路等在内的道路联通是重中之重,在各类经济要素联通与流动中发挥着支撑性作用。道路联通既要解决货物运输问题,又要解决人的流动问题,从发展时序上,道路联通是顶层设计的框架下首先要考虑的。良好的可进入性交通条件是国际旅游者双向流动的前提,旅游外交在推进签证便利化政策的同时,也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交通通达性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与丝路沿线国家互办旅游年、举办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建立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长会议与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等机制、开展旅游文化交流团活动以及旅游援外国际合作等旅游外交的实践,中国与沿线各国、沿线各国之间的旅游交往的成果需要道路联通的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外交直接促进了“一带一路”道路联通的进程,旅游者在多国间穿梭也推动了沿线各国之间寻求第五航权的市场准入政策。

3.旅游外交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相通

旅游外交既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因旅游交流合作产生的官方外交行为,也包括国与国之间由旅游者互动产生的民间外交行为,国际旅游本身就属于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范畴,旅游外交拓展了出入境旅游发展的新空间,直接推动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相通。同时,以往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在两国之间的双向流动与两国贸易(包括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国际旅游发展,国与国之间商务交往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商务人士回国后仍会返回那些工作时曾经到访的目的地国家旅游;入境旅游反过来又会提升目的地商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而创造新的贸易机会,出境旅游则会将客源地的商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成为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基础。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后,旅游外交在推动政府层面的旅游合作、旅行商合作、服务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与边境旅游等方面的实践,促进了双边或多边贸易合作与沟通。

4.旅游外交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流通

人民币的国际化最初是伴随着国人出境旅游而发展起来的,最初从新马泰等国开始流通,在与我国有陆地接壤的俄罗斯、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家开展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使用范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旅游交往愈加频繁,出境旅游也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2016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次超过1.2亿,2011年以来出境旅游人次年均增长率超过10%,依托庞大的出境市场及强大的购买力,旅游外交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流通。不仅银联结算通道在海外得以大范围推广,而且由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也跟随出境旅游者扩散到境外目的地,影响了目的地旅游产业要素配置。

5.旅游外交助力沿线各国民心相通

让各国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出发点,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发展中,各国经济、文化融合,人口流动加速,为各国人民心意相通打下了基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世界旅游发展不外如是,各国人民之间的旅游交往是各国民心相通的有效桥梁和纽带。旅游外交是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民心相通的最佳途径。2013年中俄旅游年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讲到“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旅游是增强人们亲近感的最好方式。”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日本旅游友好交流团访问中国时也表示,“日中两国的旅游应双向流动,有来有往才能推动两国人民彼此间的了解和学习”,“鼓励更多日本游客来中国旅游,让交流缩短两国人民心灵的距离。”无论是中外旅游团体互访、互办旅游年活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国与国之间的双向旅游交流,被称作“人民外交”的旅游外交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过程中,发挥了破冰与增效作用。

二、“一带一路”框架下发展旅游外交的政策建议

1.依托“一带一路”构建全球旅游治理新秩序

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东盟、上海经合组织等平台,重点建立“一带一路”及六大经济走廊国家旅游部长会议机制,并通过国际旅游合作项目来落地,适时在驻外使馆设立旅游参赞,摸索形成“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发起成立由中国主导、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成员单位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组织,加强各国在客源互送、目的地营销、旅游产品联合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的合作。在此框架下设立研究院,运用大数据进行国家旅游经济贡献测算、国家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等研究;设立丝路旅游发展基金,用于沿线对外援助,惠及沿线发展中国家,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的话语权以及我国在全球旅游治理新规则制定中的主导力,服务于“三步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战略目标。

2.依靠“人民外交”发展地缘旅游

继续推进签证便利化政策,尽快与尚未成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签订ADS协议,利用旅游外交作为“人民外交”的优势,推进双边或多边在能源、贸易、投资、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服务于大国外交战略。借助我国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简称“两区”)的契机,在旅游可进入交通、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品串联合作、边境旅游商品贸易、购物免税等多个方面,与我国14个陆上邻国、6个海上邻国加强互联互通,大力发展“地缘旅游”,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两区”试点。

3.跟随旅游外交战略培育强大的旅游市场主体

如果没有强大的旅游企业,即便我国拥有庞大的出入境市场基础,也谈不上强势的旅游产业,旅游外交要更接地气,就必须培育强大的市场主体支撑,服务于“一带一路”和世界旅游强国建设的大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出境旅游需求。要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角度,重新对旅游产业政策进行战略考量,尤其是通关便利和更高航权的开放,依托我国出境市场的优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出入境旅游互换机制,制定入境旅游振兴计划。要把握对发展中国家旅游援助、中国公民出境需求旺盛、“一带一路”国际商务往来密切等契机,培育综合性世界旅游龙头企业,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商务旅游市场。(作者为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黄雪莹 梁儒谦

(原标题:“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旅游外交)

编辑: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