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骥:围绕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推动区域人文交流

发布时间:2018-02-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柴如瑾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还必然是文化意义上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这项工作是党和国家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夯实中外关系社会民意基础、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以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倡导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面对中外人文交流蓬勃发展新趋势,为更好发挥中外人文交流在党和国家对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和国家首次针对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专门文件,为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确立了新方向。

复旦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张骥等专家,围绕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进行深入探讨。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对人文交流这项人民的事业,我们应当如何加强和推动?

张骥: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要使人民成为交流的主体。人文交流是一项人民的事业,主体是人民,根本动力来自人民,目的是为了人民。要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两个积极性,在发挥好高层引领、高级别机制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做到重心下沉、贴近民众,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民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创造条件、提供保障。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普通中国人走出国门,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人民之间的交往空前活跃,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人文交流的使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要着力推动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加强相关知识和理念的教育、传播、实践,引导广大民众、华侨华人、留学生等积极参与人文交流,引导中资企业和机构在“走出去”过程中坚持经贸与人文同行,将人文交流寓于中外民众日常交往中。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也要切实提高认识,提升开展人文交流的本领,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人文交流。

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要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人文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要以人为本,久久为功,善于做人心的工作。要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既要展现传统的中国,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展现发展中的中国,反映发展进程、发展经验、发展成就,展现当代人文成果和精神风貌;还要展现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要创新交流方式和形式,鼓励专业化、国际化的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具体项目运作。要持之以恒,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扎根深、效果实、受欢迎、可持续的品牌项目,扩大中外民众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增强获得感和快乐感。要改进传播方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易于为国外受众接受的媒介,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虚拟平台开展交流。

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要扩大和深化中国人民的朋友圈。近年来,我国已先后建立起八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有力推动了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下一步,在巩固深化现有机制的基础上,要围绕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完善布局,依托高级别机制推动区域人文交流,发挥好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扩大朋友圈。要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对象群体的特点,因国施策,因群体和对象施策,把握规律、深耕细作,壮大知华友华朋友圈。特别是要做好青年群体的人文交流,为中外友好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

(原标题:中外人文交流的新方向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