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郑永年:“一带一路”改变国际规则书写方式

发布时间:2017-07-2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宰飞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意味着中国书写国际规则时代的到来?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上,就这些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接受记者专访。

记者: “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国际协定、计划相比独特性在哪里?

郑永年:西方以及国内一部分人对于“一带一路”的看法不是那么科学。“一带一路”是“发展”导向,而不是“规则”导向,也就是说,不是写好规则,让别人去遵守,因此,“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不一样,计划就是美国制定好了以后,你来接受。中国强调“一带一路”是“倡议”,不是“计划”,也不是“规划”,“倡议”是开放的,包容的,通过大家参与来制定规则。它不是不需要规则,它也需要规则,但这个规则不是中国制定好了要其他国家接受。

现在国际上的问题不是缺乏规则,是规则过多。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革命”,这个革命是deregulation,就是减少规则,现在特朗普在美国也要做。但是在国际上,大家一直没有减规则,而是一直在加规则,都是强国大国做好了规则让小国家接受,都是发达国家做好了叫欠发达国家接受,这样导致了规则过多,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不发展。发展中国家要接受比如国际和平组织等资助的话,都要接受它们的规则,比如人权、民主。但发达国家在过去的发展中没有碰到这些问题,它们发展到高收入水平后制定的规则怎么能应用到低收入的国家呢?这些规则阻碍了低收入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规则怎么制定呢,就是大家讨论,一起商量来制定。最明显的一个案例就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它一方面吸收了国际通行的一些规则,还有一方面就是大家都参与进去以后“共享规则”,如果从共享经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中国将改变书写规则的方法和过程,这是一个开放、包容、参与的过程。

记者:有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认为“一带一路”的定义并不清楚,比如包括哪些国家、投入多少资金等等都未明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郑永年:这都表明“一带一路”是一个倡议而非计划。如果是计划,比如马歇尔计划,一切都很清楚。我的理解,中国是刻意这样做的。这是一个模糊、开放的概念。“一带一路”也欢迎美国、日本参加。我们有时候画两条线,说这就是“一带一路”,其实不是这样一个概念。这是一个全球化的项目,不局限于特定的线路。现在有个不太好的倾向,人们常常这样做:传统丝绸之路经过了哪里,画一条线,海上丝绸之路经过了哪里,画一条线。这样太机械,没有与时俱进。不是说丝绸之路以前经过了哪些国家,现在“一带一路”也要经过这些国家。丝绸之路是一个和平的象征,“一带一路”从哲学层面借用这个传统概念,而不是机械地重复过去做过的事情。

记者:你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

郑永年:因为全球化,人类历史上从未像今天一样成为一个共同体。以前,中国消费者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跟世界有什么关系?那是一个自给自足、和外面很少发生联系的社会。现在中国消费者消费什么,什么就变得很贵,反之亦然。美国、俄罗斯也一样。我们担心欧盟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因为即使是一个小国家,比如希腊,也会影响到全世界。从经济上说,就是一个地球村。

不是说中国要去凭空造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家的命运已经息息相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这是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的全球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事实上,全球化在19世纪已经开始。鸦片战争就是当时全球化的产物,资本主义从西方扩展到东方。

(原标题:郑永年专访:“一带一路”改变国际规则书写方式)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