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我亲历了中国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7-10-0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宦翔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正日趋兴起,我们需要更多的视角去观察中国、倾听中国。” 近日,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在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上演讲时如是说道。马克林中英文夹杂的演讲亮点频闪,妙语连珠,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掌声。当他演讲完毕回到座位时,前排的多名外国专家学者纷纷向他伸出大拇指致意。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马克林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国际经济与亚洲研究学院的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称他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绝对是实至名归。5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国,领域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中国在西方的形象以及澳中关系等。他还积极向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客观公正地介绍中国。如今,马克林已出版学术专著43部,代表作有《变化中的中国》《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和《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林教授的儿子斯蒂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出生的第一个澳大利亚公民。可以说,马克林教授以不懈努力和真挚热情,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

一个词描述中国:发展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代中国,那无疑是‘发展’。非常幸运,我亲历了中国的发展。”马克林在2017“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举办期间对零时差工作室说,“第一次来中国时,我做梦也不会想到,中国会发展到今天的模样”。马克林掏出了自己的手机,那是一部由黑白屏和机械按键组成的直板机。“20年前,这样的手机在中国还没有流行开来;如今,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到处可以用手机付账,刷票,骑共享单车……光靠我这部手机,几乎没有办法在中国生存。中国的发展真的是太快了。”他感叹道。

马克林认为,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由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慢慢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功秘诀在于走的是一条符合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年来,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各领域的往来与合作都在加强。我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飞机上很少能看见中国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走出去。在澳大利亚看见‘中国脸’,听见‘普通话’是再正常不过的。”马克林还发现,人们的观念也与时俱进。例如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据他回忆,上世纪60年代他所教的班级里,女生人数基本不超过总数1/3,而如今,这种现象已经大为改观。

其三,马克林认为,中国通过“和平发展”,在国际场合赢得了人心。中国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深化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也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预计“一带一路”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都是巨大的和有益的。

只有真诚了解彼此,才能消除误解

中国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与此同时,以西方世界为首的一些国家仍然片面、刻薄地看待中国,甚至是恶意抹黑。长期研究中国在国际社会形象的马克林对此深有体会。这种误解一方面是来自于政治上的偏见,另一方面是因为个性化的视角,“归根到底,是因为彼此都缺乏了解。”

马克林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当他刚刚在中国教英语时,曾经和中方老师因为“珠穆朗玛峰”的英语译名争执地不可开交。“他们认为,根据音译,翻成Mount Qomulangma理所应当,但实际上在英语世界,Mount Everest的说法更为广泛。后来我才发现,中国同事的固执中其实还包含着一种文化认同和民族自尊。最后我们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了,并且都接受了这两种译法。”马克林说道,“但是针对中国的各种‘固执’和‘偏见’仍然存在。中国和西方应该真诚地走近彼此,这是消除误解的唯一办法。”他认为,民间的交流和互动对于西方人更直接地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和社会大有裨益。

(原标题:澳大利亚学者马克林:“我亲历了中国的发展”)

编辑:张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