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俄专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发布时间:2018-01-0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亚历山大·伊萨耶夫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给全世界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的思想。

对正处于被各种民族、宗教、历史、经济和政治军事竞争问题影响的当代世界而言,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平台是重要的。这样的平台既要能够解决问题、清除障碍,也要让人们意识到世界的多样统一。人们应努力寻找解决旷日持久争端并创建国际新秩序的途径,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继续发展并日臻完善。

文明成就是基于许多文化、经济、历史、哲学、民族心理特点而形成的。曾有国家强调自己的例外性和对真理的最终解释权,若听任其发展,世界文明的基础恐将崩塌并碎片化。新的国际秩序应该在理解与接受全世界民族、文化、历史、种族、宗教差异性的前提下得到保障。和平是脆弱的,可能轻易就会遭到破坏,要使其长久稳固,人们必须共同努力。一个国家将自己意见强加给他国的情况不应出现,哪怕是最发达的国家或是国家集团。

2015年9月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全面论述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又得到了新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外交目标,也与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克服世界积年累月的困难和障碍等紧密相连。

在这里,有必要提及当前俄中关系的特殊性。政界与学界都不止一次提到,当前的俄中关系是世界大国和睦相处的典范。两国领导人都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两国不仅要做好邻居,也应该成为忠诚的朋友。两国之间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差异,也不会影响到两国的友好交往。俄中两国领导人深知,最好的相处之道就是寻找发展理念、目标和任务的共通性,理解彼此的核心利益。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当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大讲话中阐述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在今天俄中关系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正在变为现实。俄中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渐深化,不断为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秩序作贡献。当然,建立国际新秩序并非易事,我们要共同努力,不断向这个方向前进。(作者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俄中关系研究预测中心副主任亚历山大·伊萨耶夫)

(原标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势所趋)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