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港: 压力之下从“东方大港”迈向“世界强港”

发布时间:2019-01-0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彭苏平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交通部资料显示,从2009年开始,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更是突破了10亿吨。目前它正抓住机遇,开拓新的业务,其“一带一路”航线达90条,航班达到5000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集装箱量有1000万标箱,占比高达40%。

一阵厚重洪亮的汽笛声,马士基“SOROE”号集装箱货轮靠泊在梅山港区。岸上的桥吊仿佛张开的手臂,迎接着这来自远方的巨轮。这里是宁波舟山港一个重要的集装箱港区,也是宁波舟山港旗下19个港区之一。

从上世纪70年代的一座内河小港,到如今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宁波舟山港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岸线资源,飞速发展,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 “世界大港”。

交通部资料显示,宁波舟山港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泊位最多的港口,是全球集装箱发展最快的港口,也是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从2009年开始,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更是突破了10亿吨。

事实上,宁波舟山港飞速发展的40年,恰好是改革开放的40年,它的体制变革,也恰好是我国港口体制改革的缩影。在这四十年中,宁波舟山港在政府指导下扩建、重组,也在市场引领下探索最先进的港口业务与服务。

自2000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之后,宁波舟山港便已经是“东方大港”。现在,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新的历史机遇下,它正朝着“世界强港”的目标奋力迈进。

内河小港抓住机遇两步跨越

宁波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然而,自南京条约签订“五口通商”后,上海港迅速崛起,在随后几十年中,长三角区域的港口群一直是“沪兴甬衰”。

1973年,遵循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国务院确定扩建宁波老港区。当时,全国实行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港口一直由中央管理,而且是“政企合一、港航一体”。

在中央推动下,宁波港很快掀起一股港口建设的热潮。当时,镇海港区建设了宁波港第一个万吨级码头,宁波港也从市区三江口扩建至甬江口,实现了从内河港到河口港发展的第一步跨越。

随后,宁波港迎来了一个历史机遇。这一次,宁波港开始建设北仑港区,并完成了由河口港到海港的第二步跨越。

1978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兴建宝山钢铁厂,由此带来了大量高品质铁矿石的进口需求。但是,当时全国都没有可以停靠10万吨级船舶的码头。在研讨论证过程中,毗邻上海、拥有天然深水港区的宁波北仑胜出。

北仑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介绍,它的航道水深大约在30米到100米之间,可以满足20万吨至30万吨巨轮进港需求,而且其可以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具有不错的开发前景。

历时四年,1982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10万吨级深水码头终于在北仑港区建成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而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践行的大环境下,原有的“政企合一”、中央统管的港口管理体制也已经不能适应社经济的发展需求,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大幕。

1980年代中期,港口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沿海港口(除秦皇岛外)全部下放地方,实行“地方和中央政府双重领导,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以达到一城一港、统一管理的目的。1987年10月,宁波港务管理局更名为宁波港务局,宁波港的很大一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宁波市。

此后的几年,北仑港区的建设更是如火如荼。1989年,北仑港被列为中国大陆重点开发建设的四个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那年5月,北仑港区二期项目开建;到了1990年代,北仑港又投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国家集装箱码头,并开通了宁波至美国东海岸的集装箱干线。

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世纪末这段时间,宁波港发展飞速,集装箱运输业务逐步发展,并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铁矿、原油和液体化工产品中转基地,也成为世界闻名的“东方大港”。

数据显示,2000年宁波港的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是继上海港之后,国内第二个吞吐量突破亿吨的港口。

二次创业提前实现目标

进入新世纪后,宁波港进入了发展的快速通道。

1990年代中后期,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朝着政企分开的方向推进。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此后改革正式进入实施阶段。2004年,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从此,宁波港口的行政职能划归政府序列,行政管理和投资经营体制分开。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政企分开,下放地方”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及时让中国港口发展赶上了经济发展的大潮。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水平很快步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21世纪初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恰到好处地消除了体制障碍,为港口建设、贸易服务铺好了道路。

当时,全国港口建设掀起热潮。2003年初,宁波港务局正式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投资百亿元建设港口,做大、做强、做优宁波港。

该战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从2003年至2007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深水港、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亿吨(本港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00万标准箱以上;第二阶段是到2010年,全面建成国际一流深水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全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2.5亿吨、800万标准箱。

2004年,基于当时港口吞吐业绩的良好势头,“二次创业”的规划目标有了修改:2007年本港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00万标准箱;2010年,本港货物吞吐量达到2.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准箱。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二次创业”成为宁波港历史上基本建设投入力度最大,也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据宁波港后期总结资料,在这期间,宁波港累计投入142亿元,加大码头基建和技术改造,新建成北仑三期、四期国际集装箱码头、大榭招商码头、大榭25万吨级原油码头、镇海5万吨级液化码头等26个泊位。

而在整体经济和贸易发展的背景下,宁波港超前完成了目标,2007年,宁波港集团的货物吞吐量达到2.24亿吨,提前3年达到了2010年的目标;集装箱吞吐量于2008年达到1000万标箱,也提前2年达到了2010年目标。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飞速发展的几年。2000年到2009年10年间,中国GDP年均增幅超过了10%,外贸出口年均增速也接近20%,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宁波港也正是在这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年推进一体化互利双赢

尽管宁波港发展速度十分亮眼,但无论是从浙江省内部港口情况看,还是从长三角的水运形势来看,宁波港都需要一次“借力”。

当时,作为浙江省内第一大港,宁波港仍存在港口和岸线规划布局不合理、深水港发展空间不足等局限,不能满足长远的发展需求,而与宁波隔海相望的舟山,港域内海底平坦,水深条件优越,但直接经济腹地小,资金和技术力量相对不足。

一体化是两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开启绘制了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他强调,实现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促进中国沿海港口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加快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实现两港优势互补、,促进宁波和舟山两地互利双赢。

“2004年宁波港的货物吞吐量是2.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万箱,2005年货物吞吐量2.6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万标箱,宁波港的港口先发优势明显,但是几十年的开发之后,宁波港的深水岸线逐步减少。”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蒋伟说,与宁波港隔海相望的舟山拥有大量群岛深水岸线,建港条件较好:一方面水深优势显著,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疏浚,另一方面舟山港口处于群岛环抱中,群岛作为形成天然屏障,不需要另外建设港口防波堤。“防波堤建设成本较大,大约是一个码头建设总成本的十分之一。”

彼时另一大关键背景是,同样位于长三角经济区的上海正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而作为母港的上海港却一直缺乏深水码头。当时的一个方案是建设上海组合港,以上海港为中心,宁波港和太仓港为两翼。只是最终上海市选择了临近上海的舟山群岛中的两个小岛——大洋山和小洋山,宁波港只作为上海航运中心的深水外港。

2005年12月20日,浙江省政府在杭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工程。按照省委的规划,加快宁波港、舟山港一体化进程,形成以宁波-舟山深水港为枢纽,温州、嘉兴、台州港为骨干,各类中小港口为基础的沿海港口体系。

不过,这次港口整合一下用推了十年。两港确实启动了一体化进程,在浙江省港口规划建设委员会的推动下,双方联合成立港口开发公司,并率先开发了金塘核心区域。但是,在实质性一体化方面还是有一些障碍。

“此前,宁波港和舟山港分属各自所在市的国资委,而整合之后,将统一并入浙江省国资委。”蒋伟表示,即使在集团层面实行整合,股份公司层面的整合也并不简单,因为企业是属于全体股东的,重大资产重组要获得他们的通过,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还在筹划上市。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港口发展的宏观环境有所变化。由于之前几年全国港口建设齐头并进,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速也开始回调。数据显示,“十二五”(2011-2015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7.5%,较“十一五”放缓了6.4个百分点。宁波港亦是如此,“十二五”期间,货物吞吐量只有2011年一年是两位数增速。

种种背景叠加下,浙江省政府下定决心整合宁波舟山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表示,宁波港、舟山港两港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的头号工程,是全省2015年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项任务。

在省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两港整合终于在2015年的下半年取得了关键进展。2015年9月29日,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后注入浙江省海港集团)正式揭牌,两个城市的名称首次叠加在一个企业中,标志着宁波舟山港迈入了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

此后,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吸收了舟山港股份公司的资产,后者后来更名为“舟山港务公司”,成为上市公司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6年,两港正式合并后的第一年,宁波舟山港合计完成货物吞吐量9.18亿吨,同比增长11.5%。

据介绍,两港一体化后,浙江省内各港口减少了同质乃至恶性竞争,消除了重复建设,现有的既有码头也能被统筹利用、合理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码头效益,为浙江全省的码头赢取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蒋伟指出,宁波舟山两港一体化成功的关键在于,两地市政府的努力和省委省政府的强有力的领导,在税收、管理等方面协调了各方利益,同时根据一体化特点,设立了浙江省海港集团,统筹浙江全省的港口资源。

直面挑战建设“世界强港”

两港整合之后,宁波舟山港下一阶段的目标便是建设“世界强港”。

交通部、浙江省政府批复的《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下称“规划”)要求,宁波舟山港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和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实现由大港向强港转变。

当前,宁波舟山港已经取得了不俗的发展成果,尤其是全省港口资源整合后,宁波舟山港在2017年的货物吞吐量达到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吞吐量超过10亿吨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在近四年内先后超过釜山和香港,跃居世界第四。

何为“世界强港”?宁波舟山港提出了“四个一流”的目标,即打造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枢纽港、一流的港口运营集团、一流的航运服务基地以及一流的大宗商品储备交易加工基地。

但在港口业内人士看来,大港和强港的一大标准是集装箱吞吐量,“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集装箱吞吐量能否取得进一步提升乃至长足发展,是当前形势下宁波舟山港的首要命题。

2018年前11个月,宁波舟山港以2447.07万TEU的吞吐量、7.4%的增速超越深圳港,成为国内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二的港口,有望在2018年进入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三甲。

对于宁波舟山港而言,在当前形势下持续保持高增长面临不小挑战:一是港口自身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二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增长,三是经济转型使得港口“量”的发展成了瓶颈,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促成商品附加值增加,但也导致了货物数量的相对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强港梦,压力非同小可。

事实上,为了发展集装箱,宁波舟山港近年来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海铁联运、无水港等业务,并通过提升码头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除此之外,宁波舟山港还在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航线,将业务重心更多地放在新兴市场和新兴领域。

据蒋伟介绍,宁波舟山港“一带一路”航线达90条,航班达到5000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集装箱量有1000万标箱,占比高达40%。与2013年相比,宁波舟山港“一带一路”航线数量增长25%,航班数37%,箱量增长30%。

高端服务产业“心病”待解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建设世界强港的关键是搭建航运生态,提升港航服务水平。在建设强港过程中,规划也指出,宁波市域港口应注重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航运服务功能;舟山市域港口应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和大宗物资加工贸易功能,促进港口与产业互动发展。

目前,尽管宁波已经聚集了航运物流、航运订舱、船舶买卖等一系列服务机构入驻,但诸如航运保险、航运金融等高端服务产业还有较大空间。

其实,国内大港,无论是宁波舟山港还是上海港、深圳港,航运服务都发展得较为缓慢。以舟山推行的保税燃油加注为例,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与新加坡燃油加注相比,舟山的保税燃油加完后船不能立刻开航,还要执行一系列繁琐的海关手续。

港口分析人士、港口圈CEO周丹君认为,宁波舟山港能否完成大港到强港的跨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它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省市政府对相关产业的支持情况。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是世界强港的典型代表,它们不仅拥有名列前茅的吞吐量,而且吸引了众多国际航运产业的公司前来注册,很大原因就在于它们设立了自由贸易港区,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周丹君表示。

事实上,在我国港口吞吐量和综合运力上已经取得傲人成绩时,航运服务相关产业成为“国际大港”们的共同“心病”。上海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也强调了自由贸易港区政策落地的重要性。

在上海市政协相关提案办理协商座谈会上,有建议指出,上海金融租赁产业和产融结合的环境和政策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建议积极推动自贸港区相关具体政策落地,争取在融资租赁、海事服务、船员税收等方面取得政策突破。

此前,宁波舟山港也曾经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支持宁波开展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先试的建议”,或许也将成为宁波舟山港“大港”到“强港”的重要分水岭。

编辑: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