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峰:“一带一路”六年硕果打下高质量发展基础

发布时间:2019-04-2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胡畔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2019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六年。六年间,“一带一路”从理念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一路行来,成果丰硕。当下正值“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之际,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进峰,对“一带一路”六年来的成果、新阶段需要把握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总体成效有哪些?这些成效是如何体现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

李进峰:六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在政策沟通方面,2018年3月,意大利作为G7国家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欧洲的卢森堡和北美州的牙买加也先后声明加入“一带一路”。至此,全球1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与沿线5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产能合作的主要方式是贸易投资、工程承包、共建境外合作区等,产能合作成为促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设施联通方面,六年来,一大批铁路、公路、航空和油气运输线路联通,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便利化水平。2018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突破14000列,为中欧双边市场开放打通了动脉。亚吉铁路开通运营,雅万高铁开工建设,中俄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三条生产线提前竣工,冰上丝路将穿越北极,巴基斯坦最大水电站首台机组实现并网发电,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竣工,阿联酋阿布扎比码头、马来西亚关丹深水港码头正式开港。

第三,在贸易畅通方面,一是截至2018年4月,中国与83个国家签署了贸易畅通协议,中国与沿线5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税收协定,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中国在沿线国家工程承包额不断增加。在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港口建设、能源管线建设、电站和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中国企业不断创新融资方式,“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方式由EPC等工程总包模式,向“投资+施工+运营”的BOT、PPP等模式转变。三是境外合作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在沿线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区,对解决沿线国家的劳动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和优化经济结构效果明显,中国企业也获得了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投资机会。

第四,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通过亚投行、丝路基金、产业基金、地方基金以及与其他国家组建联合基金等,带动了西方国家和中东石油国的基金“跟投”,呈现“一带一路”多方共建的特点。截至2018年底,丝路基金签约了19个项目,承诺投资70亿美元,支持项目涉及总金额800亿美元。2018年亚投行扩员9个成员国,共达到93个成员国。2018年中国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投资达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

第五,在民心相通方面,截至2018年4月,我国与61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1023对友好城市,占我国对外友好城市总数的40.2%。我国在“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17个国家文化中心,173所孔子学院,184个孔子课堂。中国与沿线国家联合开展的科研项目由2013年的13个增加到25个,涉及农业、能源、交通、生态环境、海洋等多个领域。

综上,“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一是“一带一路”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2018年中国GDP突破90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二是六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超过700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作用明显,为“一带一路”国家增加就业岗位100万人以上。三是中国坚持“绿色丝路”理念,在产能合作等项目建设中,严格控制环保指标,有力支持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总体上预测,六年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推动全球经济增速增加0.4-0.6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时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你认为下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又有哪些新机遇?

李进峰:进入新阶段的“一带一路”合作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国际国内看,有一些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从国际发展环境看,第一,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机遇。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复苏缓慢的西方发达经济体,还是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谋求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可以说,“一带一路”应运而生。

第二,在全球化受阻背景下,尽管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但是,区域合作与发展愿望和动力依然强劲,如东盟、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组织成员国发展加快。中亚、东盟等区域的凝聚力和合作动力明显增强。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得到联合国的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主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成为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

从国内环境来看,第一,“一带一路”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谋发展的共同意志。

第二,我国坚定推进新一轮的对外改革开放,促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协调运用。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初步建立。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基础,吸引发达国家基金、区域基金和国别基金参与,形成“一带一路”金融支持的网络体系。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营商环境不断提升,随着《外商投资法》确立,我国引进外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为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奠定基础,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可持续投资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时报: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迎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我们正在面临、即将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李进峰:从国外挑战看,第一,美国把中国确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从误解、质疑,转向不支持甚至围堵,这是面临的首要挑战。对此,我们首先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其次,实事求是宣传中国的经济实力,客观宣传“一带一路”的功能与作用。再次,就当前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看,我们应尽量通过协商达成协议,避免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第二,争取印度支持“一带一路”倡议,避免对周边国家有负面效应。实际上,印度国内政界和学术界也有支持印度政府尽快加入“一带一路”的呼声,中国应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做印度的工作,团结印度,使中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形成“龙象共舞”良好局面。从另一方面看,也要防止美国把印度拉到西方阵营,避免和防止印度脚踩“两只船”,不要让印度在参与“印太战略”过程中走得太远。

第三,对于沿线国家存在的一些“中国威胁论”,我们一是要从改进自身问题考虑,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守法经营,合规经营,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当地国法律办事,依据市场规律行事。二是要加强与沿线国家各政党的交流,讲好讲准“一带一路”的政策与理念,减少误解。三是对美国等西方国家要重点反复阐述中国“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义利观、新安全观、发展观、合作观、文明观和全球治理观等,让西方国家明白:除了零和博弈,还有互利共赢的模式存在;除了结盟还有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存在;除了文明冲突还有文明互鉴与交流存在。

此外,还有一些沿线国家存在安全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一些沿线国家营商环境差和便利化程度低,这些都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面临和需要应对的挑战。

从国内挑战看,第一,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和前期改革调整的消化阵痛期的三期“叠加期”。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要目标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爬坡上坎”的关键阶段。

第二,如何评价“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缺少标准,要建立客观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防止走“粗放式发展”“低成本扩张”和“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建设的老路子。

第三,民营经济参与不足。在新阶段,如何激励和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是促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四,投融资机制管理经验缺乏。“一带一路”项目如何开展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融资贷款如何科学评估,如何防止不可行的项目投产、防止沿线国家贷款额度超限等问题,是提高投融资质量,进而提高“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质量的关键。在此方面,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已有国际金融机构的经验,降低投资风险,提高“一带一路”项目投资质量。

编辑: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