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连中外·第61辑丨跨越山海 中国菌草在非洲大陆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4-08-31 来源:新华社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a7c375ae675841cea7afe816a2ae707e.JPEG

8月,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一场有关菌草技术的培训正在这里举行。林占熺,这位年逾八旬的中国菌草技术发明人正悉心为培训班学员讲解菌草技术。

5d4a4deeeefa4d3baf85004672e24981.JPEG

fa9a72f82cdc423d8eaf33a9fcec20fd.JPEG

↑林占熺在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给培训班学员讲解菌草技术。

随着国产剧《山海情》的多语种版本在非洲多国落地播出,越来越多海外观众被中国减贫故事打动。而剧中农业专家凌一农的原型便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

c17c9e6187cd47a19880af32340337ae.JPEG

菌草是一类可作为栽培食用菌、药用菌培养基的草本植物,具有高产、优质、根系发达、耐瘠薄、耐寒耐盐碱的特点。菌草技术是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

df478c6777934722b6b2b6aaf9bcf735.JPEG

↑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古丽则巴·尼牙孜(左)和同学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巨菌草的脱毒苗组培工作。

adb6c69b272042788f7e3f80df0789a4.JPEG

↑林占熺教授(右)在福建农林大学向卢旺达留学生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面世以来,这项“以草代木”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食用菌栽培需大量砍树的“菌林矛盾”。

777cf61ce3c64745ba984e792b7c3012.JPEG

↑工人在福建省永泰县清凉镇北斗村的“珍农菌草富泉羊循环产业示范基地”收割菌草。

部分菌草植株大、产量高、适应力强,除作为蘑菇培养基外,还可大面积种植以防水土流失,或做畜牧饲料、有机肥料等。

b7317c2c308440ad8a818305b3c51443.JPEG

↑以菌草为饲料养殖的富泉羊在福建省永泰县清凉镇北斗村的“珍农菌草富泉羊循环产业示范基地”里吃菌草。

菌草技术目前已在全国31个省份推广应用,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了特殊贡献。如今菌草技术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来学习这项技术的人越来越多。

34cf4848056d4a66be625edc33299278.JPEG

↑卢旺达留学生欧贝德·尼伊姆巴巴兹在位于福州的福建农林大学观察巨菌草的生长情况。

23fb45d94aa94ae28387291e408e6e2c.JPEG

↑来自卢旺达等国的学生在位于福州的福建农林大学的“国际菌草苑”内查看菌草长势。

4e116045491a4bb9b02e2c1a455993bd.JPEG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菌草技术开始逐渐走向海外,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独特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20多年来,中国菌草技术专家远渡重洋,手把手传授菌草种植技术,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为当地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无数人借由菌草、菌菇摆脱了生活困境。

a9bdafef2f2e45408c9d65c7d580e02b.JPEG

↑中国菌草专家陈克华(左)在中非共和国班吉的中非农业研究所与当地技术员在培养室内检查菌袋。

acf70a66e902436da8e0547ecd1fc281.JPEG

↑中国菌草专家陈晓斌(右二)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中国援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与当地农民一起制作菌种培养料。

d3f0d5880a144472a86809bba38e9713.JPEG

2006年,中国菌草技术专家来到卢旺达开展菌草技术合作项目。2011年,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正式运营,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工作,使整个产业链覆盖相关从业人员超3万人。来自卢旺达各地的居民慕名前来学习菌草技术,经过经验和资金的积累,开设起一家家个人工坊,带动了一批批当地人就业。

15ec00d818ae4dcfa3d69e2b6fd087ed.JPEG

↑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一处菌草田。

尼扬博·奥贝德家住卢旺达南方省穆汉加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菌草技术。如今,曾两次赴中国进行菌草技术培训的尼扬博·奥贝德在南方省和东方省各拥有一家工坊,在自己的生活步步向好的同时,也带动着周边农户共同改善生活。

6e22c4cd5b1842cbadb2f92b879eb012.JPEG

bdbbdd1a31324b7a8abdd82919ae8b9c.JPEG

↑尼扬博·奥贝德在卢旺达南方省的食用菌培育工坊内检查菌袋。

836b0ea604f346f7a4e26a54f09737da.JPEG

↑在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一名农民抬着采摘好的鲜菇走出菇棚。

9a424235df194757a795aef05af98fd2.JPEG

中国菌草技术在中非共和国也迸发出活力。2021年,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专家奔赴中非共和国,帮助该国发展菌草产业 ,有力促进减贫、增加就业,为其农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在距离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70余公里的达马拉,法蒂玛每天都要前往培养室检查菌袋中的菌丝生长状态,随后便前往自家菇棚采摘鲜菇。2022年,法蒂玛在听说中国菌草专家在班吉传授技术后主动前往学习,从一间小菌棚起步,逐渐扩大为如今小有名气的合作社。“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向我咨询菌草技术,我想继续扩大菌棚规模,增加培训频率,为大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法蒂玛说。

bff70dc89cc3413c84541447fb8a9531.JPEG

↑法蒂玛在位于中非共和国达马拉的食用菌培育工坊内检查菌袋。

ff8cd020b94d41b0bb2604ae4127f103.JPEG

↑法蒂玛在位于中非共和国达马拉的菇棚内收获菌菇。

74f9438ae71e409e8828e0e36828e02f.JPEG

↑法蒂玛在位于中非共和国达马拉的食用菌培育工坊留影。

77d8c2cd5a984be8865866eab1e1f85d.JPEG

↑当地农民在中非共和国班吉一处菌草田收获菌草。

9c5d02e919c744988edb078a186981d1.JPEG

如今,菌草技术以培训、教育、合作与援助等方式在40余个非洲国家落地生根,持续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希望和友谊。菌草不仅仅是“致富草”“幸福草”,更是连结中非的友谊草。

c0922e3e4adc43ff85547d91c69a7d40.JPEG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清凉镇北斗村的“珍农菌草富泉羊循环产业示范基地”(无人机照片)。

074b25594f8b4257822deb4bf1fd7a0e.JPEG

↑位于卢旺达南方省胡耶区的一处菌草田。

————镜头对话————

337c91c7e9ec476d8fe7c80724d8525a.PNG

f14d1638566d4937968667b7af746dc0.PNG

————编者按————

镜头连接时空,影像对话世界。“镜头连中外”以镜头为媒,影像为记,透过摄影记者的视野沟通中国与世界,呈现多彩的文明交流画卷。

摄影:林善传 韩旭 黄万晴

制作:戴翘楚

视觉设计:陈为

新华社摄影部 福建分社 非洲总分社

联合制作

编辑:陈麓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