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中老文化之路

发布时间:2025-02-12 来源:云南日报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62791fa8e2bb419a826b5bd038ae0842.JPEG

2025“一江情·一家亲”新春文化走进老挝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表演。 

5683cf7c00a540059cc105d6aeac7cfe.JPEG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 赵珺

241de0acc92145d29628ae75bb4d0101.JPEG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李绍明

ed232a4ed74c425885b7c2cf329fe9de.JPEG

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 郭延军

138dcae8580540a39062d7f43e4cbae6.JPEG

人民出版社编辑部、《新华文摘》杂志社高级编辑 胡元梓

a1958eafdbf84640bb818465b9cd1eb7.JPEG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 马永鸿

cf7c0bf849884c2fab8fdb8a217f37c6.JPEG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大众媒体司司长 松沙瓦·鹏沙

2a79dfff216347c099bc11bed254b5c3.JPEG

老挝国家电视台台长 阿卡·翁门卡

9cc3ff6fb0ca461ebd8e5613db6b4974.JPEG

老挝国家博物馆馆长 婉萍·乔版亚

adc1612d81754045a2936a2098b8c898.JPEG

老挝“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创始人 索帕朋·赫安丽

一条铁路,从昆明到万象,穿山越岭架起中国和老挝友谊桥梁;一条文化之路,串联起千年文明的交流与共鸣,从历史到未来,照亮友谊航程;一次对话,连接起民心相通的纽带,从语言到心灵,书写合作新篇。

中老铁路是推动经济繁荣的发展之路,是造福两国人民的幸福之路,是连接伙伴的友谊之路,更是美美与共的文化之路。不久前,2025“一江情·一家亲”新春文化走进老挝系列活动在万象举行,中老两国相关部门、高校、媒体等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借中老铁路“硬联通”,话文化之路“软联通”,促人文交流“心联通”。

铁路为媒 促心联通

“中老文化之路,是一条历史传承与现代交融之路,也是文化相通、心灵相通之路。”中老文化之路对话会上,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赵珺分享道。乘坐D87次列车从云南昆明至老挝万象,她深感这段旅程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上的靠近。

赵珺表示,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一直致力于增进中老两国的合作交流,从纸质期刊到社交媒体,从人文交流活动到智库研讨,比如此次《中国东盟报道》与《占芭》杂志共同发布的专刊,不仅展示中老两国近期的人文交流成果,还讲述了来自老挝乌多姆赛省省会孟赛的女孩希达及40名老挝教师赴云南学习的故事,这些充满了梦想与友谊的故事正是两国人民之间深厚情感的缩影。赵珺还提到,去年增设的老挝文社交媒体账号,把中国的发展分享给老挝读者并及时沟通和友好互动,拉近了两国民众的距离。

“中老铁路是有形的通道,文化交流则是无形的纽带。”赵珺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各方朋友,挖掘彼此间的共性、差异性和吸引力,共同打造中老心灵沟通与文明互鉴的桥梁;继续推动双方在影视、教育、文化遗产保护、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助力中老文化产业合作与繁荣。”

凝聚媒体力量 共建文化之路

“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是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托中老铁路,建设中老文化之路,是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也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现实需要。”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李绍明说。

作为媒体平台,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办好用好老挝文《占芭》杂志、《中国·云南》新闻专刊、老挝首档手语视听资讯节目等多种媒介,举办老挝记者研修班、打造老挝语“AI数字人”、进行人文交流、开展务实合作等,让世界听见中老文化之路建设的精彩故事。

李绍明认为,推进中老文化之路建设,需要进一步丰富中老文化之路的内容和形式,希望中老两国各界积极探索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机制,依托中老铁路,联合生产更多标识性、共通性文化产品,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织密文化交流朋友圈。

中老铁路沿线文旅资源丰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旅游线路。李绍明提到,去年11月,云南联合老挝等国在昆明发布“世界遗产游计划”,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助力中老跨境文旅合作。因此,推动中老铁路沿线旅游持续升温,让更多沿线人民从跨境旅游、文化交流合作中获益,能够为中老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李绍明还提到,讲好中老文化之路建设故事,需要凝聚更多媒体力量,在南亚东南亚媒体联盟的框架下,开展平台共建、内容共创、资源共享。“希望中老媒体达成更多共识,加强协调配合,让好故事传递好声音,让中老文化之路的故事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互联互通 共筑未来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在促进中老合作、推动地区铁路网建设以及更大范围铁路联通方面的重大意义逐步凸显。”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表示,中老铁路作为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由“陆锁国”变“陆联国”战略深度对接的重要举措。它的开通运营不仅带动了沿线物流、贸易、旅游等产业的繁荣,还增进了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

郭延军指出,“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的国际运输模式正在实质性地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形成,逐渐成为亚欧贸易的“黄金通道”。他还提到,中老铁路的成功让其他国家和地区看到了建设铁路网的巨大潜力,例如,越南与中国签署关于跨境标轨铁路合作项目的政府间协议,中泰高铁建设正在加紧推进,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全线轨道铺设施工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这些铁路项目的实施将大大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谈到中老铁路的未来发展与提升空间,郭延军建议,应不断加强地区铁路网与中国在铁路、公路、航运等多式联通方面的合作,推出更便利的通关和签证措施,为地区互联互通提供坚实的软硬件保障,共同助力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

共享文化成果 增进相互了解

“我们欣喜地看到,中老铁路通车3年来,为两国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人民出版社编辑部、《新华文摘》杂志社高级编辑胡元梓说,中老铁路见证着近年来两国人文交流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中老两国深化合作的大背景下,加强文化交流成为增进双边关系的重要一环。

胡元梓认为,为促进文化交流的系统性和长远性,两国需强化顶层设计,通过沟通协调完善组织结构,并共同制定中长期规划,明确合作方向与目标,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深化文化交流内涵至关重要,应注重挖掘各自文化的独特价值,推动深层次互学互鉴,共同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特别是鼓励青年一代参与,使其成为友谊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拓展交流领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旅游、教育、体育等领域展开合作,能够推动中老文化交流不断迈上新台阶。”胡元梓举例说,扩大中老留学生规模、相互交流文化经典著作、举办文化节庆及艺术展览等;同时,围绕中老铁路推动旅游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优化服务体验,让两国人民能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共享文化成果、增进相互了解。

胡元梓还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双方应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人才培养方面,使文化遗产成为连接两国人民情感的纽带和增进友谊的桥梁。

打造国际传播名片 书写中老温情故事

“自2021年12月3日开通运营以来,中老铁路充分发挥黄金大通道的重要作用,实现客货两旺,并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实现了互联互通,跨境运输辐射1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马永鸿看来,中老铁路正以人享其行、货善其流的生动实践,书写中老两国人民的幸福路、发展路、友谊路篇章。

“我们把中老铁路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多措并举提升其海外传播声量。”马永鸿分享道,在拓展传播路径方面,通过与海外传播机构、主流媒体以及期刊杂志合作,成立中老铁路媒体联盟,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和首发率;在创新传播方式方面,策划推出易于引发共鸣的故事选题,用20余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刊发报道,并联动知名“网红”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开展网络直播,以提升中老铁路的国际影响力。

马永鸿表示:“我们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受众偏好,采用分众化、差异化的精准传播方式讲述中老铁路的发展故事、幸福故事和友谊故事。例如,老挝留学生王伟与中老铁路的‘美好生活’、老挝农冰村小学师生乘坐火车跨国播种友谊等报道,将两国温情故事娓娓道来,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引起广泛共鸣。”

“目前,我们正在拍摄制作高质量、高水平的中老铁路纪录片,以期将更多生动故事讲给世界听。”马永鸿说。

求真求新 携手同行

“作为见证者和受益者,我十分关注中老铁路的宣传报道,更加期待高质量宣传好中老文化之路。”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大众媒体司司长松沙瓦·鹏沙表达了期望。

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大众媒体司作为老挝媒体的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推动老挝各类媒体对中老铁路的有效宣传与报道。松沙瓦·鹏沙介绍,自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以来,大众媒体司审阅、发布了大量有关中老铁路的新闻,讲述了很多铁路给沿线带来变化发展的故事。

“对于中老铁路的报道,我们求真求新。”松沙瓦·鹏沙分享道,“一方面,我们审阅老挝媒体对中老铁路的报道,对于虚假报道,我们依据事实及时作出正面回应;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与中国媒体展开合作,携手报道好中老铁路这条友谊路、幸福路、文化路。”

松沙瓦·鹏沙说:“一直以来,《占芭》杂志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张张精美的配图,讲述着中老铁路的故事,让人从中看到了中老铁路给沿线人民带来的美好生活。”

松沙瓦·鹏沙期待老挝媒体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媒体的合作,开展包括业务交流、人员培训和技术设备支持在内的多项合作项目,持续深化对中老铁路故事的传播,高质量宣传好文化交流之路。

发挥媒体作用 促进人文交流

“中老铁路不仅提升了区域交通的便利性,更为两国全方位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老挝国家电视台台长阿卡·翁门卡表示,媒体要发挥好作用,深入挖掘并报道更多关于中老铁路的动人故事。

近年来,老挝国家电视台与中国媒体机构展开了广泛合作,涵盖电视剧、纪录片等内容的策划和播出。阿卡·翁门卡提到,老挝国家电视台积极参与多部反映中老两国友好传统友谊纪录片的拍摄制作,这些作品得到了两国各界广泛认可。

2021年12月3日,为庆祝中老铁路建成通车,老挝国家电视台特别播出《和合澜湄——中老铁路建设纪实》,该纪录片拍摄制作历时9个月,由中老两国多部门共同携手完成,采访了大学生、农民、企业家等各界人士,将两国建设者共同攻关的团队精神和沿线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说,这种以普通人的经历讲述两国之间互惠互利合作的真情实感,更加深入人心。‍

“希望与中国的媒体机构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媒体的力量,展示更多两国优秀文化。”展望未来,阿卡·翁门卡期待双方进一步加强共同策划、联合制作,积极运用媒体新技术,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影视作品,增进两国民众的交流理解。

依托文化之路 增进交流互鉴

提到老挝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老挝国家博物馆馆长婉萍·乔版亚分享道:“追溯到3500年前,老挝一个金属器时代遗址已出土超过8000件文物,如青铜器、陶器和铜锣等。这些文物与在中国云南和广西发现的铜锣相似,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老挝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也证实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交流历史。”

文物是先人留下的文明种子,而老中文化之路将助力两国文化交流互鉴开启新篇章。2020年,老挝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有过合作。“当时,我们挑选了一些文物和图片到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展览。”婉萍·乔版亚说,“希望一些见证着中国历史、文化和智慧的文物未来可以到老挝进行短期展览,这样不仅能增进观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能促进老中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也期待前往中国云南和广西等地进行类似文化展示。”

婉萍·乔版亚认为,这样的合作不仅是现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也是展示老中两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她期待双方可以借助老中文化之路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这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澜湄流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例如,老挝国家博物馆与中国的博物馆可以共同围绕澜湄流域文化和文明开展老中文化之路巡展。通过这样的合作,搭建起文明交融的桥梁,增强对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为两国文化交流开启新的篇章。”

期待深入合作 点亮更多希望

“看到孩子们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我感到无比欣慰。”老挝“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创始人索帕朋·赫安丽说,两国各项合作的持续深入推进,为老挝听障儿童带来了新的希望。

索帕朋·赫安丽介绍,在老挝有大约8万听障人士,其中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仅有3000人左右。2016年,她创立了“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目的是通过教育和培训,让老挝的听障人群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老挝听障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仍在起步阶段,“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的发展一度面临困难和挑战。

转机出现在2024年。去年7月,老中合作手语视听资讯节目在老挝国家电视台首播。该项目填补了老挝没有手语节目的空缺,帮助听障人士获取更多信息,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索帕朋·赫安丽说:“如今听障群体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也得到了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的接纳和支持,这让我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2024年11月,在南方电网澜湄国际能源有限公司的邀请下,索帕朋·赫安丽带领“希望之手”听障儿童康复中心的孩子们第一次乘坐中老铁路列车,从万象出发前往西双版纳。在这段旅途中,孩子们体验了这条现代化铁路带来的便捷和舒适,沿途的新奇景象更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广阔与美好。

随后,他们前往广州,参观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并了解了中国的听障教育体系。这次访问让索帕朋·赫安丽感慨颇多:“我希望未来老挝也能拥有像中国这样完善的特殊儿童服务体系。这次经历也成为我从事这份工作的一个新起点。”(记者 黄议娴 张敏 杨春梅 姚程程;图片均为供图)

(原标题:共建共享中老文化之路)

编辑: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