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一带一路”:悠久的中俄味蕾交流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继业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最高设计时速400公里的莫斯科至喀山高铁项目未来两年将进入建设阶段,这条铁路或将成为北京至莫斯科高铁的第一部分。不过,早在高铁项目启动之前,中俄味蕾交流已尽显悠久与绵长。

说起喀山附近的俄少数民族鞑靼人和巴什基尔人,90后俄罗斯姑娘嘉琳娜首先想到美味的曼特和恰克恰克。

曼特是大馅蒸饺,长约5厘米,重达1两。晶莹剔透的面皮包裹着牛羊肉、洋葱、土豆、孜然、黑胡椒和姜黄等馅料,装盘之际再撒上些许香菜和小茴香,曼特就上桌了。

“并非所有人都会做曼特,都能把它做得好吃,”嘉琳娜说。曼特经过调馅、包蒸等工序,羊肉的膻味和洋葱的辣味完美中和,咬破面皮,馅料入嘴搅动后便四散开来,鲜美的汤汁在舌尖涌动,让品尝者体会到鞑靼人豪爽而又不失细腻的性格。

嘉琳娜说,曼特在俄罗斯是主菜,一般要到餐馆享用,三个曼特搭配沙拉和汤就是一顿简餐。

在俄罗斯,曼特通常被认为是鞑靼人的民族菜。在莫斯科有多家分店的著名连锁餐厅“柴洪纳一号”的服务员拉菲克·赛富林告诉记者,仅他所在的店,一天就能卖出上百个曼特,一盘三个曼特售价410卢布(约合6.8美元),很多俄罗斯人和外国游客都愿意到此点上一盘尝鲜。

俄罗斯饮食专家施特拉·马尔科娃认为,曼特原产于中国,很可能是中国“馒头”“馒首”的音译,馒头据说最早由中国的诸葛亮发明。

相传诸葛亮为了寻找祭祀中代替首级的物品,命令士兵将牛羊肉剁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于是这一替代品被称作“蛮首”,又逐渐被写作“馒首”“馒头”,后来通过突厥人传播到中亚地区。

吃完曼特,按照鞑靼人的传统要请宾客喝茶。这时金黄色、大圆面包状的佐茶甜品恰克恰克便端了出来。

对中国人而言,恰克恰克就是沙琪玛。鞑靼人恰克恰克的做法和沙琪玛一样,除了沙琪玛的主要原料鸡蛋以外,恰克恰克还必须加蜂蜜。俄罗斯巴什基尔和鞑靼斯坦地区的蜂蜜远近闻名,恰克恰克也因此十分香甜酥糯。

伴随高铁不断延伸,中俄的美食文化交流也将逐渐拓展加深。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元硬币大小的肉球小水饺、贝加尔湖附近的灌汤包子、俄罗斯传统的大列巴和奶油冰淇淋都可能会走入中国人的生活。

(原标题:通讯:悠久的中俄味蕾交流)

编辑: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