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自贸区两周年:165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 9项全国复制推广

发布时间:2019-04-04 来源:陕西日报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确立着我们前行的节奏、工作的方位。

两年前的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标志着陕西正式进入自贸区时代。自此,不沿海不沿边的陕西,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寻找到新的坐标,成为中国内陆改革开放的破局者、向西开放的先行者。

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截至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165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两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数量、企业注册资本、外资占比大幅增加,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重要平台,推动陕西改革开放的最好抓手。

据统计,2017年4月1日揭牌至2019年3月3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市场主体40694家,新增注册资本6024.32亿元。其中,新增企业27457家(含外资企业347家),企业注册资本6005.52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25.14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618家。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陕西借助自贸试验区的东风,通过大胆创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在高效流动中聚集,成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强劲引擎。

创新推动职能转变 效率激发活力涌流

作为对照国际高标准的开放高地,自揭牌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发挥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铁路运输方式舱单归并新模式”作为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经验和“创新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推动西向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的做法,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全国自贸试验区借鉴学习。西咸新区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等2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经验经国家11个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我省率先在自贸试验区实行的“线上税银模式”和杨凌示范区积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被国务院通报表扬。

2018年,陕西自贸试验区全年新增制度创新案例71个,创新案例累计达到148个;向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报创新案例38个,累计达到69个;18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2018年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深入推进“证照分离”,100项相关改革任务全面推开,西咸新区率先实现了行政许可与服务2项全域通办;西安推出2043项“最多跑一次”事项,创立“自贸驿站”“24小时信包箱服务”新模式。

与此同时,陕西自贸试验区持续优化“多证合一、多项联办”服务平台,全面落实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和全程电子化,推行商务秘书和“集群注册”服务,把企业注册登记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内办结,将第二批42项省级行政管理事项下放(委托)陕西自贸试验区办理,下放(委托)事项累计达到261项。
 通过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立行政审批、市场监管专门机构,陕西自贸试验区建立“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政府管理新模式;完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陕西),全省各级4626个部门已经接入,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已全面实现互联共享。整合信用信息4400万条,对严重失信主体实现在线拦截和自动限制,初步形成“联合惩戒”的闭环系统。

创新税收服务,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压缩申报事项,开通发票“网上申领、线下配送”平台和微信办税、在线预约等掌上服务产品,让纳税人少跑路。陕西自贸试验区还与蚂蚁金服、腾讯、工商银行等就税款缴纳、税银互动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网上办、自助办、大厅办、手机办等多元化办税渠道。

通过实施“专利代理能力倍增计划”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2018年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引进西安汇智创想、西安三知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0家。2家公司成为第三批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这为我省探索建立自贸试验区跨部门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推动建立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建立陕西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标国际 投资贸易便利化显著提升

今年前2个月,陕西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家,占同期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31.43%;实际利用外资4.31亿美元,同比增长105.21%,占同期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7.99%。揭牌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外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套表格、一口办理”;加快推行“多评合一”“多图联审”“一口受理、并联审批”投资项目审批试点。法国赛峰起落架维修项目、三星二期项目以及亚马逊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地自贸试验区。

优化陕西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从项目立项到施工许可证办结,西安市和西咸新区自贸片区实现了50个工作日办结,杨凌示范区实现了35个工作日办结,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建立企业走出去“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信贷、政策法律、会计审计、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和政务服务。

贸易便利化改革快速推进,通关效率大幅提升。融合我省“通丝路”、出口水果电子监管及质量追溯系统等特色服务功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企业覆盖率由2017年的30%提升到80%以上,报关报检等主要功能覆盖率达到100%。西安海关创新推进“货站前移”“舱单归并”等24项监管服务措施,推行“联网监管+库位管理+实时核注”监管制度改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及24小时通关,精简原报关、报检项目124项,检验检疫申报单证实现电子化。2018年12月西安口岸进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末压缩68.76%;西安口岸出口货物整体通关时间较2017年末压缩53.23%。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跨境直购进口分段监管模式,简化跨境电商出口商品归类,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创新海关税收征管和担保方式,将汇总征税范围扩大到除失信企业外的所有企业,推行以企业为单元的税收总担保模式,80%以上的应税报关单通过“自报自缴”模式缴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大幅降低。同时,试点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海关担保业务的多元化税收担保方式,全国首单关税保证保险落地杨凌自贸片区。

金融服务 引领西部创新开放

两年来,我省全面落实金融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36条措施,金融业态聚集效应初显。台湾富邦华一银行等一批金融类机构区域总部,陕西鼎盛裕和、陕西财信等融资租赁公司,中核工业、京东金融等商业保理公司,中航安盟等外资保险公司相继落户自贸试验区。2018年,全省新增融资租赁企业41家,企业注册资本543.5亿元,业务规模累计344.45亿元。其中,新增的23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全部落户自贸试验区。西安浐灞生态区功能区灞柳基金小镇2018年新吸引80家基金企业入驻,累计达到270家。

深入推进金融领域简政放权,取消了投资项下账户核准等业务,对外债和市场项下账户进行整合、简化;取消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外汇年检,改为存量权益登记;加入国家六部委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经营信息联合年报,实现“多报合一”。推进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新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境外融资。

创新“税银企”合作机制,以企业纳税信用评级贷款信用,为小微企业提供200万元以下“因税获贷”纯信用贷款。同时,通过“资本金用途”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的创新,有效满足重点文化类企业融资需求,推动文化金融发展。鼓励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加入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5家被纳入试点的跨国公司为我省带来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达10.18亿美元。成功获批“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成为全国第6个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参与该试点的地区,6家银行为企业办理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业务31笔,累计支付金额14.63亿元。

积极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继西安陆港集团成功发行陕西自贸试验区首只2亿美元境外债券后,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3亿美元境外债券,成为我省发行的首只专项用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外币债券。

开展国际合作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两年来,陕西着力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运输走廊建设,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不断深入。西北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获批,开通西安至阿姆斯特丹国内首条陆空联运跨境电商国际货运直飞航线。截至2018年底,全省国际航线达到64条;全货运航线达到18条,其中国内全货运航线12条,国际全货运航线6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30万吨,同比增长20%,增幅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一。

与此同时,深化西安陆港与天津、青岛等港口合作,完善两港间“一单到底”区域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西安—青岛货运班列通关时间从5至7天缩短到3至4天。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西安至中亚五国、德国汉堡等11条干线,在德国法兰克福、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州等地设立7处海外仓,实现中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2018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1235列,运送货物120.2万吨,货值17.2亿美元,分别是2017年的6.37倍、5.18倍和8.7倍,实际开行量、货运量、重载率均居全国第一。

创新“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推进建设中欧、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其中中欧合作产业园聚集了德国博世、宝马,法国阿尔斯通、达能,瑞士布勒、欧瑞康等世界500强企业的9个项目;陕汽集团、隆基乐叶光伏、爱菊集团等陕西企业先后在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生产基地、分销网络、物流园区。中俄丝路创新“一园两地”模式正式运转并入选陕西“一带一路”倡议五年来十大成果。2018年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8146万美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6.6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6.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承包工程总额的65.4%和48.5%。

不断完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加快建设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吸引先锋种业西北培训基地等中美、中荷、中日等20余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美国维蒙特公司等10余家企业入驻。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杨凌示范区挂牌;在哈萨克斯坦等国设立3家杨凌海外农业企业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持续推进中国农业海外粮仓建设,新建乌克兰敖德萨大田作物合作农场、哈萨克斯坦北哈州亚麻种植园、莫桑比克万宝农业合作示范园3个园区,海外现代农业合作园区达9个。

借助科技力量 为国际文化交流作贡献

用手机对着二维码扫一扫,逼真的陶俑宫女就活灵活现地在手机屏幕上翩翩起舞……让文物“活”起来,依托互联网、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自贸试验区秦汉新城功能区开发出“数字博物馆”技术,构建起了连接多个博物馆的数字交流平台。

借助陕西科教文化资源优势,我省建设“丝路云”网上自贸综合服务平台、自贸产业园智慧园区,发起设立信息丝绸之路发展联盟;与4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7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实施了80多个合作项目。

打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平台,联合38个国家(地区)151所大学组成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职教联盟。2018年在陕留学生人数达到12816人,较上年增长9.9%。

同时,自贸试验区启动国际汉唐学院和中国书法学院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举办西部首届海外文化艺术品保税拍卖活动,创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与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手打造智慧博物馆等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建立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在自贸试验区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文化”“旅游+商业”“旅游+养生”“文化+生态+旅游+金融”的旅游产业新业态逐步形成。

举办“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丝绸之路城市中医发展论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9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积极推进中医药海外合作中心建设,陕西中医药大学成功入选2018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加强中医药交流合作基地建设,先后与匈牙利、波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目前已培训外国中医短训生100名,培育国际型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492名,招收来自“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的128名全日制留学生学习研究中医药学。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面向未来,陕西正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巨擘绘就满眼春,击鼓催征阔步行。借助自贸试验区的东风,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陕西追赶超越的步伐愈加铿锵有力。

(原标题:打造全面对外开放的强劲引擎——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周年综述)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