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未来30年,“一带一路”真的会改变世界(上篇)

发布时间:2020-10-30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9月22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通过采访的形式,对“一带一路”相关的重要内容及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9月22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通过采访的形式,对“一带一路”相关的重要内容及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黄仁伟,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在国际关系与国际经济领域有深入研究,主要成果包括专著《美国西部土地制度的演进》《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崛起的时间与空间》,合著有《中国国际地位报告》《国家主权新论》。

如何走进“一带一路”研究?

黄仁伟自身的学术经历、转变与坚持都与“一带一路”息息相关,在治学与研究的过程中,侧面印证出“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与丰富。在采访之初,黄仁伟就谈到了他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是如何从美国研究转向“一带一路”研究的?

黄仁伟:我大概从80年代初就开始做美国研究,到现在快40年了。从美国研究我又转移到中国的战略研究,因为研究美国战略要研究中国战略,要知己知彼。研究中国战略,我重点研究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我大概从2003年开始,研究中国崛起。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一带一路”,我就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这块,到了今年,它的影响不断增强,美国人也开始高度关注,所以我又研究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政策和态度,这样把美国研究和“一带一路”研究结合起来。

中国经济走出去力量首先来自中国内部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10月分别提出的合作倡议。其贯穿亚欧非大陆,会员覆盖136个国家或地区,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7年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今年5月以来,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背景下,连接国内外建设发展的“一带一路”必然存在着新的变化。

中国一带一路网:为什么会有“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黄仁伟:为什么会有“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的走出去,但它的动力来自中国,中国内部有动力,才能走出去。如果里头没有力量,它走不出去。那么内部有哪些动力呢?

首先,中国的出口能力非常强,但出口越大,受外部市场的制约也越大,所以需要外部市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如果仅仅靠商品出口是保不住的,需要靠投资,投资在主要的出口市场上。有了投资,出口也会跟着落地。

出口需要我们走出去,这时会遇到第二个问题,人民币的升值问题。总体是升值的趋势,对吧?那么升值越高,出口越困难,但是升值越高,倒过来,投资越便宜,所以人民币升值又推动投资,推动我们向外走,这是第二个动力,也是强大动力。出口是动力,投资更是动力。

第三,中国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大家都以为中国出口服装、箱包、玩具,这些是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错。中国现在还出口许多机电产品,但也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基础设施,中国是基础设施的全能冠军。

我们经过了大概2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革命”,并且全部完成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港口、机场、隧道、桥梁、电站、通讯、环境保护等所有的基础设施,最大项目的基础设施我们都能建设。

中国一带一路网:中国为什么能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能冠军?

黄仁伟:发展基础设施需要有三样东西,这些中国都不缺。

首先,要有资本投入。第二,要有技术。所有基础设施的各项技术中国都有,而且都世界领先。和技术相关的设备,中国也都有。还有劳动力,不仅仅是数量,是质量也很高的劳动力。

别的国家中,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三个要素。日本有资本,没有劳动力;印度人口不少,没有基础设施的设备技术和资金。

欧洲也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资金债务也很大,美国债务更大。美国的基础设施如果要全部更新一遍,需要他目前GDP的三倍以上,美国的高速公路、铁路、电站,都是50年代以前的东西。

光修路没用,道路是基础设施,它要为产业服务。路上有产业了,才构成经济带,否则就是一条路。所以,“一带一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有经济活动,有产业链接,这样才构成经济带。基础设施刚刚开始建设在“一带一路”上,产业就上去了,就开始跟上,这样出现了大批中国的产业园区。

中国一带一路网:海外园区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对当地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黄仁伟:在“一带一路”沿线出现了“Industrial Parks”,其实就是园区。又巧了,搞园区也是中国的“特产”。从深圳开始,搞了40多年的园区,全国大大小小许多园区。现在建设“一带一路”,目前可以明确知道的,就有四五百个中国园区。有的非常成功,有的很大。像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旁边都有巨大的园区。瓜达尔港第一期他们以为这个园区已经不小了,200个企业进去后就装满了。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200个企业(入驻)太少了。

现在第二期、第三期的园区建设,如果进去了几千家企业,十年以后,这不就是第二个深圳吗?巴基斯坦的深圳。园区进去了,以后产业进去了,产业进去了以后,就有了上下游产业,形成了新的产业链。

海尔在巴基斯坦形成了海尔园区。巴基斯坦有2亿多人口,海尔在那里发展很快,雇佣的巴基斯坦工人就有2万多。从青岛到巴基斯坦,海尔把零部件运过去,在当地生产还给当地交税,增加当地就业,实现了双赢。

中国一带一路网:类似这样的企业都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仁伟:像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我在国内调研,发现“一带一路”已经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巨大的生机。现在全世界疫情,经济受影响。西方经济衰退,但是“一带一路”没有,它的这些经济带、产业链在发展,所以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下滑的时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中国的贸易是正增长。

编辑:李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