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对外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首部境外投资条例有望年内出台

发布时间:2017-07-18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王小贝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随着中企“走出去”步伐加快,如何提高海外投资效益也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审批、决策及执行等环节做到合法、合规后,企业还应努力做到合“理”,积极融入当地的文化与人文环境,让对方接受才是真正的成功。

根据商务部7月13日发布的数据,今年1~6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降45.8%。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指出,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遏制。

随着对外投资进入“冷静期”,如何提高海外投资效益成为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6月23日,审计署公布了对20家中央企业2015年度财务收支的审计结果,在这20家央企的155项境外业务中,近四成存在风险,涉及金额达385亿元。数据表明,“出海”企业还需以更理性的目光审视自身与海外市场。

“投政策所好”不可取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出海路上高歌猛进。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超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7亿美元,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16年,我国首次成为同期世界最大的境外收购者。不过,高风险也随之而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指出,2016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实现可观盈利的仅占13%,仍有44%的企业处于收支基本持平或暂时亏损的状态。

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看来,很多企业“走出去”不顺畅主要是输在了心态上。

梅新育认为,有些企业盲目追求政策效应,无暇客观评价投资对象的商业环境和发展空间。在这种“投政策所好”的心态驱使下,企业及政府的海外投资往往会存在前期调查不充分、风险评估不到位及违规决策等问题,最终导致投资亏损。

梅新育还举例说:“以宁夏为例,近年来随着中阿经贸合作加快,宁夏一些葡萄酒厂商居然到禁酒的阿拉伯国家开发市场,完全无视市场的主导作用。”

让对方接受才叫成功

进入2017年后,国家对非理性投资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中企海外投资的热情开始降温。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及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明确提出,将密切关注近期出现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着力抓好对外投资真实性审核、事中事后监管等工作,使企业的对外投资更趋理性。“前几年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是不正常的,确实应该降降温。”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业务发展总经理金建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金建认为,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税务、劳资及审查等风险多数可从法律层面预先防范。企业理性对外投资的关键一步是提高法律意识,从决策制定到生产运营都需严格遵守本国及东道国的法律规范。

在审批、决策及执行等环节做到合法合规后,企业还应努力做到合“理”。金建指出,企业应聘请高水平的法律顾问、投资顾问及人力资源顾问,对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进行详细调研,在形成调查报告前,不宜轻举妄动。在投入运营后,企业要重视与当地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和沟通交流。“海外投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能不能赚到钱,还要看是否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与人文环境。让对方接受才叫成功。”金建说。

据悉,由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我国首部境外投资条例有望在年内出台。条例将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我国境外投资作出顶层设计,加强对非理性投资的监管,并对违反境内外法律的不良行为采取禁止和处罚措施。可以预见,随着外部制度建设日益完善及企业自身投资理念不断进步,中国企业“走出去”将迈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原标题:中企“出海”提质增效正当时)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