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发布时间:2022-03-11 来源:新华丝路 作者:张璐曦 李唐宁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新华丝路北京3月11日电(张璐曦、李唐宁)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走深走实,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的重要桥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在疫情防治过程中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国际认可度显著提高。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热议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如何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医药国际化在疫情中探路前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许多蕴含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特色、中国元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展示,中医药正逐渐被全世界了解与接纳。在前不久落幕的北京冬奥会上,中医药展示区成为了中外文明互鉴的新窗口。不仅如此,抗疫实践中,中医药展现的确切疗效和深邃智慧,也体现了其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在技术、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化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农工党保定市委主委杨伟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医药“走出去”前景广阔。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可,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中作出突出贡献,使中医药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大大提升,也为促进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宝贵机遇。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记录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瑰宝。”杨伟坤说,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不仅可以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还能够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拉动经济增长贡献力量。

“出海”之路机遇挑战并存

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中医药机构、民间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1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等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杨伟坤表示,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沿线国家解决医疗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我国中医药文化挖掘、宣传、推广力度,不断增强国民中医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不过,业内人士也坦言,受制于市场准入障碍和产业科学化、标准化体系的缺失,中医药“出海”机遇挑战并存。

全国政协委员、何氏眼科集团董事长何伟对记者表示,疫情后,国际医药界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可对行业发展和提升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依然面临几方面问题:一是中医药还没有公认、完善的国际化认证体系,因此在国际市场的准入上遇到阻碍;二是由于缺乏传统文化和中医理念的熏陶,中医药还没有被海外市场受众普遍接纳;三是目前我国中医药在原料标准化等问题上与日韩等国家相比尚未形成竞争优势;四是在支付环节,中医药还没有被普遍纳入海外市场国家的医疗保险范围内。未来中医药“走出去”路径规划仍待不断完善。

参与规则标准制定注重传承创新

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已成为各界讨论的话题。“中医药走向世界,最根本靠的是疗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要借全球抗疫大势,加速中医药走向国际的进程,必须在提高疗效方面持续发力,为全球抗疫树立“中国标杆”,并借助“标杆”效应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国抗疫智慧施惠世界人民。

何伟建议,中医药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克服现存的文化观念、准入制度,生产制造标准化以及医保支付等一系列问题,建议国家在战略层面上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同时,建议中医药企业要主动适应海外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创新,以顺应当下发展局势。

杨伟坤建议,一要抢抓机遇,主动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救治成功经验,积极助力各国共同应对疫情和各种疾病挑战,推动“人类健康共同体”建设。二要积极参与医药行业国际规则、国际标准研究制定,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快步融入国际医药体系,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推动中医药在全球卫生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三要坚持中医药走出国门文化先行,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与各国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更好地促进中华文明传播和世界文明交流。

杨伟坤同时表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同样不可忽视。建议国家加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力度,统一组织编写中医药教育通本并由各地编写具有地方中医药文化特色的学生读本,让每个孩子都能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下基础。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