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同世界共创发展机遇

发布时间:2022-10-04 来源:中国发展网 作者:公欣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三期集装箱码头,11个泊位全线开工,5条300米以上大船一字排开。新华社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当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由2012年的4.4万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6.9万亿美元,已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当中国境外投资存量从2012年末不足0.6万亿美元稳步增长,超过2.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三;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战略规划对接日益深化……我们看到了开放的中国所展现的自信与担当,也感受到了开放的十年所带来的互惠与发展。

十年开放,十年奋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坚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以及中国期待同世界共创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这十年,经历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中国,依然坚持“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这十年,在时间和成果的见证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十年,开放发展取得重大历史突破与历史变革,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中国将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看努力——打造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由目标到现实的“强音”

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从这一天起,中国作为成员国全面履行RCEP所有承诺和义务;

6月29日,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全面正式运营,每分钟100转的水轮发电机组源源不断地向周边地区输送着清洁电能,满足当地500万人口用电需求,改变了当地电力短缺的状况;

截至9月3日,自2021年12月3日起全线通车的中老铁路国际货运总值已突破100亿元,服务中国国内企业超过1500家;

日前,随着最后一板衬砌浇筑完成,“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2号隧道工程顺利完工,实现了雅万高铁全线重难点工程全部突破,全线架梁通道全部贯通,为2023年6月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2022年中国开放故事里几朵“浪花”,而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时代“浪花”,成为中国历经十年磨砺、开放大潮澎湃汹涌、开放成果频频闪现的最好佐证。

再将时间轴延展开来,从2022年回看这并不算短暂的十年光景,中国的对外开放有太多的故事,也有太多的努力:分批推出多个自贸试验区,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不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境外投资管理以备案制为主,推进跨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等。

而在这十年的时间轴之上,2013年无疑是个特殊的年份,很多故事从2013年开始,很多努力也在2013年起步。

2013年,习近平主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人类发展未来,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理念,开启了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征程。

2013年,中国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到如今一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

2013年,中国推出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项缩减至如今的27项。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倡议,成为我国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十年,对外开放在不懈努力下成果丰硕;十年,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取得新突破,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在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取得重要成果。我国引资规模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中国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15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较2012年增长62.9%。2020年外商投资法正式实施,以对外开放为主基调,确定了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基本制度。连续3年清理与外商投资法不符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累计推动500多份文件“立改废”,充分保障了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待遇。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中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量在过去十年由10个增长到19个,增长了近一倍。同时,中国和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到中国全部贸易额的比重由17%增长到去年的35%。

一个个关键节点,一项项丰硕成果。十年来,中国对外开放的目标越来越坚定,方向越来越清晰。

看历程——释放“一带一路”新动能,由边缘到核心的“交响”

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来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他指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新疆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一个核心区、一个枢纽地带,你们做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情,已经取得很好的成绩,再接再厉,前途光明。”

实际上,新疆经历的蜕变和发展正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缩影。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各国开拓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更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为越来越多中西部省份打开了开放发展的“大门”。

如今,新疆积极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新疆始终将设施联通作为核心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铁路、公路、航空、通信、管道“五位一体”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建设,新疆日益成为联通欧亚的“黄金通道”;另一方面,大力实施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和中欧班列综合枢纽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初步构建起以乌鲁木齐为中枢,以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为关键节点的“一中枢三节点”中欧班列集疏运体系;此外,新疆全面深化各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实施了一批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了一批关键性、示范性、标志性重点项目,不断拓展了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数据显示,2021年,中西部地区外贸总额是十年前的2.5倍,占全国的比重从2013年的12%提升到17.7%。其中,重庆、郑州等城市的外向型产业年均增速达到30%左右。

对内,共建“一带一路”让很多中西部省份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对外,共建“一带一路”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

中欧班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自2011年始发以来,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就已被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其企业、民众广泛接纳和利用,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截至今年8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近6万列,运送货物546.1万标箱,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铺画了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的200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了欧洲全境,形成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除了深化陆上“连接”,中国还积极畅通海上运输。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2月,福建率先开行“丝路海运”,旨在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跨行业国际海运服务解决方案。4年来,“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单位达271多家,86条“丝路海运”命名航线相继开行,联通“一带一路”沿线29个国家地区102座港口的航线网络织紧织密,累计完成航次超9000个,集装箱吞吐量超1000多万标箱。2022年,福建启动“丝路海运”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推动“关检-港口-航运-贸易”信息资源有机整合,促进航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港航物流整体效率。

看变化——集聚对外开放新成效,由大到强的“变奏”

十年开放,十年巨变。

——推动中国外贸提质增效。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额稳居全球首位,占全球市场份额屡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规模升至全球第二。值得一提的是,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壮大,新兴市场逐渐扩展,新动能不断聚集,助力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其中,跨境电商成为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支撑外贸提质增效的一大新引擎。目前,我国有跨境电商综试区132个,区内企业建设海外仓超2000个,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31个。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到了1.9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5%。

这一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的背后,凸显我国消费升级的趋势。正如专家所言,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国内消费者对海外优质商品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加,这也是直接驱动我国跨境电商进口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此外,我国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升级,服务贸易日益成为我国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动能。走过十年的服贸会也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中国近十年来服务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6.1%,高出全球增速3.1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过去十年来,中国服务累计进口超过4万亿美元,服务贸易合作伙伴超过了200个国家和地区,“朋友圈”越做越大。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7.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1%。其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0.2%。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正不断为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能。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1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货物贸易额近1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超过2300亿美元,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近7300亿美元。中国已累计与32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推动中国吸引更多外商投资。“ABB对于在中国、在北京的长期发展充满信心,我们非常自豪能够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这是瑞士ABB(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康亮在2022年首场“行走的达沃斯”活动上的感受。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投身中国市场,深度参与中国不断完善升级的产业链的深层原因,则是得益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中外参展品牌2800余个、境外企业参展面积占比由首届的75%增加至80%……今年7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成为外资企业共享中国消费市场机遇的新窗口。

事实上,十年来,中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消费市场不断扩容提质,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投资者分享中国消费升级“大蛋糕”。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升级,服务化、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也吸引相关外资进入快速成长的消费品和服务市场。

此外,在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中国近年来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由2012年的第91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中国完备的产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外资依然保持旺盛的吸引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总体来看,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认可中国营商环境。作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中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无可比拟的内需潜力,外资企业始终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愿意扎根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经济共成长。

——推动中国企业稳步“走出去”。“5,4,3,2,1……”2020年10月25日下午,随着一阵嘹亮的鸣笛声响起,中国企业承建的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正式开通,这也标志着巴基斯坦正式驶入地铁时代。

“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据介绍,拉合尔橙线项目首次实现我国城市地铁从设计、制造、建设到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完整输出,实现了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走上去”“融进去”的升华。

拉合尔橙线项目只是中国企业不断走向世界,走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个缩影。据悉,目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稳步推进,与42个国家建立产能与投资合作机制,与14个高收入国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见效。核电等重大装备“走出去”取得突破,新能源投资稳步增长,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势头良好。一批农业、环保、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小而美”项目建成运营,对于东道国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企业中长期外债管理改革以来,中资企业累计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约1.2万亿美元(含再融资)。发行主体日趋多元、债券类型更加丰富、绿色元素更加突显,中资境外债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日渐成熟,在有效支持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同时,也为配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动中国与世界实现更大互利共赢。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2012年~2021年期间,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新时代对外开放最强音,彰显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态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微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倡导提出的全球性发展倡议,为世界经济发展持续注入动能。共建“一带一路”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政策制度对接有效、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经贸合作日益深化、融资体系不断完善、人文交往日渐紧密。同时,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加强抗疫国际合作、深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国际合作、深化数字领域和科技创新合作,推动中国同共建国家和地区实现更大互利共赢。(记者 公欣)

(原标题:十年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同世界共创发展机遇)

编辑: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