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

发布时间:2023-02-28 来源:瞭望 作者:李鲲 等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来自印度的客商拉贾(右)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一家玩具店铺内选购(2023年2月2日摄)黄宗治摄/瞭望

➤RCEP与“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释放“1+1>2”的共同发展新动能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不仅可以借助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与双向开放集聚全球资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地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降低“脱钩”风险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2月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在新闻发布会上用“极其严峻”形容全球经贸形势,表示“2023年,我们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要稳定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对内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到对外融入高水平开放国际体系,再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近年来,中国正在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在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同时,着力重塑全球经济大循环。

自贸区引领制度型开放

立春已过,中国岭南天气回暖、海风轻拂。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口岸,一辆辆崭新的国产汽车次第开往码头前沿装卸区。海关关员们通过“南沙汽车口岸互联共享平台”熟练地办理手续,“船到人到、即靠即查”。

“在‘提前申报’通关模式的保障下,我们备齐货物、取得预配舱单数据后就办理了申报手续,海关提前审核单证,保证这批2000多辆汽车抵港后第一时间就能装船出口。”中远海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关务经理陈培伟说。

制度创新突破带来了效率效益的双提升。仅今年1月,南沙汽车口岸就累计出口1.2万辆国产汽车,同比增长超四成。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对新形势下我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作为我国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和载体,自贸试验区把握住了制度型开放的新特点,自建设之始,就一直强调对标国际先进规则,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进行改革创新的实践和探索。

2013年,中国推出自贸试验区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此后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项缩减至如今的27项。2016年,我国把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经过试验之后推广至全国,在全国实施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限制措施也由最初的93项减到现在的31项。2020年,我国实施了新的外商投资法,开启了一个新的外商投资管理的体制。2021年,我国在海南推出了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截至目前,我国一共设立了21个自贸试验区,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广西自贸试验区创新沿边开放模式、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云南自贸试验区创新沿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河北自贸试验区探索建立数字化贸易监管模式等,有效推动我国制度型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我国自贸试验区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千分之四,但2022年实际使用外资2225.2亿元,占全国的18.1%,海南自由贸易港实际使用外资244.4亿元,同比增长7.1%,开放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如果说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被动适应的特征,那么以自贸区战略引领制度型开放则体现出较大的主动性。”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谈到,制度型开放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内涵,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创新探索,与新时代制度型开放的总体要求高度一致。

“自贸区、自贸港是构建‘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未来要通过试点形式积极探索,打造国际化合作平台,取得更多首创性、可复制的制度衔接创新成果,推动我国与全球高端要素快速链接转化。

提升开放能级

地中海东南亚航线、海丰东南亚航线……为了更好地服务贸易企业,坐落于“一带一路”海陆交汇点的天津港近期一连开通数条“一带一路”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新航线,港口运输生产活力持续增强。

“随着新航线的开通,天津港同东南亚各主要港口之间每天都有集装箱班轮往来,天津到东南亚国家的海上运输时间最少可缩短至9天,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样、更便捷的海上货物运输通道。”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航线开发经理刘鑫说。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来自外部的风险挑战始终存在并日益凸显。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亟待突破传统的经济循环“舒适圈”,尽快打造更高质量、更有韧性、更加安全的外循环,“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是提升开放能级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新建厂房机器轰鸣,纸桶有序制造流转……在位于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的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内,无纺布、燃气等项目加紧建设,企业员工干劲十足。

“集团的总部在新加坡,最大的原料零部件基地在印尼,最大的市场在中国,产品大量出口日本、韩国。”公司副总经理杨欢介绍,该公司所属的新加坡金鹰集团在华发展近30年,业务板块越来越多元化,近年来的发展正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国际化资源联动的最佳注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已累计投资3979亿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额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19.4%,高于整体增速11.7个百分点,全年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8718.4亿元,中老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运营稳步推进,一批“小而美”的农业、医疗、减贫等民生项目也相继落地。

RCEP红利释放。2022年,随着RCEP的生效,天津邦力商贸有限公司经理张学荣获得了实惠。“原来的中韩自贸协定、亚太自贸协定项下,我们出口韩国的针织衫不在关税优惠商品清单中。RCEP实施后,我们出口韩国的针织衫关税由13%降到了6.5%。”作为一家外贸公司,2022年以来,他们使用RCEP原产地证书,帮助客户在韩国清关时减免关税共计15.4万元。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RCEP的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达12.95万亿元,其中对8个成员的进出口增速达到两位数,中国的出口企业申领RCEP项下的原产地证书和开具原产地声明一共67.3万份,享惠出口货值达到2353亿元,估计可以享受到进口国的关税减让15.8亿元,中国企业享惠进口货值653亿元,享受税款减免15.5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RCEP与“一带一路”倡议将相辅相成,充分释放“1+1>2”的共同发展新空间,对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区域内实现疫后经济增长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筑巢引凤”吸引外资

2022年9月,德国弗兰德集团在中国天津的公司——弗兰德传动宣布,继2021年第9次增资超过4亿元后,将再投入资金3亿元增资扩建,实现其产线结构升级。自1996年投资1000万美元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至今,这家成立于1899年的德国企业已经在天津完成十次增资。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跨国投资疲软背景下,我国仍然获得外资青睐。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达到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折射出强大“磁力”和发展韧性。

前不久,中国贸促会对160多家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进行的快速调研得出了同样的结果。统计显示,99.4%的受访外资企业对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有信心,表示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兴业,分享中国的发展红利。

采访中,有专家分析认为,众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不仅是对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善高效产业体系投出的“信任票”,也是对中国多年来积极利用外资的行动“点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2020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2022年12月30日,修改对外贸易法……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对外商利益给予根本性保障,让越来越多的来华投资者吃下“定心丸”。

去年以来,商务部又出台了促进制造业引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等一系列专项政策。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负责人孟华婷日前表示,今年,商务部将全力推动这些政策落地开花,并将根据中央部署,再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给外资企业带来更多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近期还有不少地方提出,强化外资招商引资服务,吸引更多外资大项目落地。比如浙江提出以超常规力度和措施抓好重大外资项目招引工作;上海将实施“利用外资筑基引强”行动,并表态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实举措推动政策赋能、更优环境稳定外商投资信心和预期。

“国际投资者在全球开展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各个国家营商环境用脚投票。我国多年来一直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也是对我国营商环境改善的肯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说。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91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是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我国外商投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都实现了重大变革,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采访中,专家强调,外资作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纽带,是“双循环”的天然载体。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不仅可以借助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与双向开放集聚全球资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更好地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降低“脱钩”风险。(采写记者:李鲲 刘惟真 周颖 丁乐 有之忻)

(原标题:提升国际循环质量水平)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