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数据观丨“一带一路”沿线成来华留学生主要来源 人才交流呈宽领域多层次特点

发布时间:2017-11-30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向世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四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建设成果超出预期。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一带一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近期发布《“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评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成效,这也是该中心发布的第二份“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中国一带一路网系列报道《“一带一路”数据观》,用大数据描绘“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图景,探寻全球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今日推出第十四期,“一带一路”人才合作有哪些利好和前景?

“一带一路”沿线成来华留学生主要来源

《报告》显示,“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人才培养计划有序推出,各地区纷纷加入“招贤纳士”的大军,为厚植“一带一路”建设根基开启良好开端。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人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未来5年,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并在未来三年每年向沿线国家公派留学生2500人。远期还将共商共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资历框架,逐步实现就业市场的从业标准一体化。《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引领了我国人才教育领域发展。

2016年9-11月,教育部先后与甘肃、宁夏、福建、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新疆8个省区签署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在地方层面,截至2016年11月,浙江、海南、河北等10个省区市出台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教育行动计划及具有本地特色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

2017年4月,常州大学代表团与弗林德斯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澳著名高校就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图片来源:新华社 王晓童摄)

我国与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留学生交流等方面取得良好进展。《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国内60多所高校出台了教育对外开放规划;2015年10月,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共同打造“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目前联盟成员增至126个。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2016年12月,国内共有24所高校根据自身专长和特点成立了专门的“一带一路”研究机构或学院,设立相关专业,加强“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立两年来,已有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参与联盟,我国与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

与此同时,留学生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带动和促进作用逐渐显现。教育部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来源地。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我国共有35.19万人赴沿线国家留学。2016年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共20.77万人,同比增长13.6%。此外,华人华侨也成为推动“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力量,国务院侨办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4000万华人华侨,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华人华侨数量最多,成为所在国与中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人才交流区域间差异大 孔子学院成重要平台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指标得分率相对较低,仅有23个国家的指标得分高于平均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区域间差异较大,东北亚地区“人才交流”指标平均分超过西亚北非地区得分两倍,泰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分列前三。《报告》建议积极推动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造“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各国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人才交流指标得分在平均分以上的国家(数据来源:《“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

在孔子学院等海外拓展方面,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沿线国家共开设134所孔子学院和130家孔子课堂,其中,俄罗斯、泰国开设的孔子学院最多,而吉尔吉斯斯坦、泰国开设的孔子课堂最多。不过也应看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在沿线国家的汉语言人才培养机构规模相对较小,所分布沿线国家数量分别仅占全球总量的26.22%、12.12%。

《报告》建议在两个方面充分发挥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作用,利用好孔子学院等海外人才培养平台:一是发挥沿线国家的华人华侨和孔子学院等海外平台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作用,协助中国企业更好融入当地文化;二是设立“一带一路”留学基金,鼓励我国与沿线国家间的留学生互换,培养更多了解彼此语言和文化的人才。

数据来源:《“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9月)、教育部网站。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