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瞭望》杂志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19-01-23 来源:人民画报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研讨会现场。(图片来源:人民画报)

2019年1月21日,“行稳致远:《丝路瞭望》杂志专家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隶属于中国外文局人民画报社的《丝路瞭望》杂志主办。 

2018年,《丝路瞭望》杂志创刊两周年。杂志以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为宗旨,是我国唯一一本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家级期刊。《丝路瞭望》关注“一带一路”建设领域内相关新闻与热点,搭建政府、智库、企业间共享信息、表达观点、交流共识的平台。两年多来,杂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杂志专家委员会成员及“一带一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并对《丝路瞭望》杂志未来发展方向建言献策。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丝路瞭望》杂志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赵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曹红辉,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马晓霖,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党委常委刘明,中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室主任薛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杨杰。

“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不仅促进中国的对外开放,助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为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高岸明出席此次研讨会,并对《丝路瞭望》杂志专家委员们两年来在杂志发展和内容建设方面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

本次研讨会专家研讨环节由赵磊主持。会上,专家学者们对“一带一路”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广泛的讨论,并对《丝路瞭望》杂志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于洪君表示,第一,组建专家顾问委员会,为国内外专家搭建‘一带一路’研究平台。第二,通过组建企业委员会,加强对中小企业、特别是走出去的民营企业的报道力度。第三,增加英文等多语种,增强海外报道力度。第四,设置栏目时要兼顾海外的中资企业和华人群体。

欧晓理在发言中提到,“我很赞成杂志尽快设立企业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是企业。通过报道国内外在支持和促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评估海外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为世界各地的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提供建议和交流的平台,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操作指南。”

陈文玲则表示,“到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持续了五年,期间取得了巨大成果。这为《丝路瞭望》杂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我认为《丝路瞭望》可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杂志品质。第一,要面向海外受众,突出杂志的国际属性。第二、要组建《丝路瞭望》专家智库委员会,加强与国内外专家的联系力度,突出杂志的权威性。第三,要加强对‘一带一路’前瞻性的理论研究的报道力度,通过前瞻报道引领舆论导向。 第四,要积极回应国外对‘一带一路’的质疑,用数据和事实回答外界的关切。”

金鑫则建议在杂志今后的报道中,可增加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合作内容的报道力度,不仅报道“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等重大的国际活动,更应注意“一带一路”与世界各国的对接合作,与联合国、欧盟等国家组织的合作内容,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发达国家智库对“一带一路”研究的报道力度,以增强“一带一路”的包容力和影响力。

李国强认为,办好《丝路瞭望》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担当。在未来的办刊中,一是要在做深做实上下功夫,使刊登的文章更加贴近“一带一路”发展实际和客观要求。二是要在理论引领与实践需求上下功夫,真正体现出“一带一路”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前瞻性和务实性。三是要在打造名刊名栏上下功夫,《丝路瞭望》作为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专刊,具备成为名刊的基础和优势,以名栏为载体,以名家为依托,以好文为支撑,最终使《丝路瞭望》成为“一带一路”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大众都喜闻乐见的刊物。四是要在国际化上下功夫,希望发表更多国外人士的文章,或者把刊物发行到沿线国家,使国外有更好的参与度。总之,“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需要优秀的刊物来传播,由此而言,《丝路瞭望》未来可期。

刘卫东说,“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建设中,我认为还应该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意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继而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内涵。第二 ,要注重对可视化建设成果的报道力度,让各国切实感受到建设的实惠。第三,要加强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报道力度,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属性。第四,要加强对人文交流的报道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文环境。”

曹红辉表示,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对规则体系的前瞻性、系统性、标准性的研究。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因此可通过建立清晰可见的规则,让世界各国深刻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实质,找到利益共同点,进而推动各国共同发展。而建立规则体系框架中,一定要注意站在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兼顾世界各国的利益诉求,吸收各方的优秀文化成果,突出指标体的完整性、包容性和灵活性。而从这个角度出发,《丝路瞭望》杂志一定要具有国际化视野,注重对规则体系的研究和报道力度,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好务。

胡必亮则认为,《丝路瞭望》可通过聚焦读者定位和抓好报道重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杂志的报道水平。在读者定位上,可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资讯内容,突出学术界的研究动态,让杂志成为政府、学术和企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在报道重点上,要加强对国际关系、金融市场、环保法规等方面的报道力度,为国家、企业间的合作搭建桥梁。

王义桅在发言中提到,“对于杂志的报道方向,我建议要力争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内情外达,外情内达’,即通过报道既宣传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又通过典型案例让国家了解到‘一带一路’的进展,同时通过中国学界和企业的动态,让国外受众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全貌和实质,又通过报道国外受众的关切,进一步丰富‘一带一路’的内涵。”

马晓霖表示,从媒体人过渡到学者,我想从内容、影响力和新媒体三个角度给出一些建议。在内容上,要立足普通受众,扩大对走出去企业的报道力度;在影响力提升上,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讲座,增加对国际活动、企业动态的报道力度。另外,要积极进军新媒体,通过公众号等扩大影响力。

王晓辉则以一个媒体人的角度谈了感想,就是要提升高水平稿件的质量。通过一些有思想、有理论、有代表性的深度文章,提升杂志的品质和档次。通过报道的内容要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刘明提到,“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通过事例和情节让受众、特别是海外受众了解到‘一带一路’的实质。要增大社会责任的报道力度,回答国外的一些质疑,证明‘一带一路’的实质是命运共同体。”

薛力表示,《丝路瞭望》创刊两年多来,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可在海外受众、机制建设、报道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努力,提升杂志质量。在扩大海外受众方面,可增加英文等世界主要语种,以扩大杂志的国际影响力。在机制建设方面 ,可组建专家、企业、读者等委员会,汇各方之所长,即受众之所需。在报道方式上,在立足平面媒体的基础上,加强社交媒体的报道力度。

杨杰是直接从事中欧班列经营活动的企业人员,深刻感受到杂志宣传报道的重要性。他认为可以通过寻找利益共同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彼此深刻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报道、通过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

会上,人民画报社总编辑李霞对人民画报社及《丝路瞭望》杂志情况做了全面介绍。

此外,本次研讨会上还为《丝路瞭望》杂志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了聘书,“希望《丝路瞭望》杂志在专家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能够伴随‘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人民画报社社长于涛对《丝路瞭望》杂志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盼。

(原标题:《丝路瞭望》杂志专家研讨会在京举办 )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