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德国举行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振历史繁荣

发布时间:2017-06-1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冯雪珺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东西汇流——十三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6月8日在汉堡开幕。图为德方策展人格里特·门采尔(中)向观众介绍展览亮点。(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冯雪珺摄)

一口清朝康熙年间的景德镇青花瓷缸上,用西洋版画技法描绘着耶稣受难图景;一款19世纪的欧洲啤酒杯造型的银制马克杯上,竟雕纹着《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情节,整个杯柄是一条栩栩如生的中国龙造型……

6月8日,110件展现13至17世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诞生、发展历程的中国文物,甚至包括首次出境展出的“南海一号”南宋沉船出水文物,在德国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亮相,呈现在德国观众的眼前。

中国独特的文化风貌,成为曾祖父对小辈讲不完的故事源泉

1522年,欧洲人率先完成了环球航行,世界被连成一体。东西方文明在海上丝绸之路相遇。以大量外销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为载体,中国的传统工艺、审美意趣和思想文化传入西方,掀起的“中国热”甚至影响到18世纪的西方艺术风格。这些融汇着东西方文化特色的文物,是古代中国商品源源不断外销欧洲的缩影,勾勒出一幅东西方商贸、文明借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汇流、融合的繁荣景象。

6月8日至9月10日,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主办、广东省博物馆和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承办的“东西汇流——十三至十七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德国汉堡举行,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香瓷之路、宗教之路、文化之路四大部分,展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及其对世界文明的重大影响。

对一些参观展览的观众而言,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历史并不那么陌生。“我小时候是在曾祖父的‘中国回忆’中长大的。”头发花白的阿斯特里德·冯·贝克拉特告诉本报记者,她的曾祖父是一名茶叶商人,19世纪末曾长居中国青岛,将中国茶叶经由海路运往德国。中国独特的文化风貌,令曾祖父回国多年后仍在不断回味,成为曾祖父对小辈讲不完的故事源泉,也让“中国情缘”深种冯·贝克拉特的心底。

“长大后我去了中国,家人也都去过中国,子女的工作与中国有着密切往来。中国总是我惦念的地方。”借由这些展品,冯·贝克拉特仿佛看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几百年间,无数像曾祖父一样的前人如何在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同时影响着周围的人,建立起一条友谊的纽带。

有着中国情缘的当地观众并不少。因为爷爷在中国难忘的友善经历,而对中国人颇有好感的卡特琳·鲍尔;因为祖父母和母亲在青岛居住多年,而对青岛情有独钟,定期去青岛向青少年传授建筑史知识的建筑史专家塞巴斯蒂安·施多尔茨……相对遥远的海上丝绸之路记忆,让他们联想到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族史。很多拖家带口的德国观众,对着展区一幅幅历史海航图,向孙辈们指出家族先辈去往东方的航线。

一带一路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公共产品

德国汉堡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双方经由海路的贸易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31年,第一艘广州商船满载茶叶、丝绸与瓷器驶入汉堡港,开启了汉堡与中国近三个世纪的贸易史。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表示,汉堡如今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城市,也是中国企业落户最多的欧洲城市,每年有260万个集装箱在此中转,汉堡与上海长达30年的友城关系也日益活跃。

亲近历史总会让人对现实有新的认识。德方策展人格里特·门采尔对本报记者表示:“提到‘丝绸之路’,总觉得是从中国通往西方。但率先贯通东西方航线的,是我们欧洲人。这是一条彼此走进、甚至是西方人更主动想走进东方的航线。”西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响应中国的倡议,更是重振自己参与缔造的历史繁荣。“从历史到现在,汉堡都从对中国贸易中获益良多。没有中国就没有汉堡的繁荣。重温历史感受海上丝绸之路,有助于人们从新的维度认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对自身的重要性。”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表示,展览中有一些来自“南海一号”南宋沉船的文物,它们的发现、发掘和保护过程,有着许多激动人心的时刻和动人故事。希望德国和欧洲的观众能够看到,当代中国既从历史中走来,又与世界同步。他表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通商易货,更沟通了东西方文明。法国年鉴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连接陆地的不是大海,而是航海的人”,此次展览讲的正是亚欧航海人的故事。“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更是致力于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公共产品。”对此,汉堡国际海事博物馆创始人之子、现任负责人小彼得·塔姆表示:“‘一带一路’将令昔日丝绸之路恢复光彩。因此,我们将以这个聚焦丝绸之路历史的展览为起点,积极创造促进未来世界贸易、积极参与人文交流的机会。”

(原标题:“连接陆地的不是大海,而是航海的人”)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