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铁首条隧道贯通,“一带一路”旗舰工程如何彰显中国担当?

发布时间:2021-04-23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2021年4月9日,由中国交建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马东铁项目)首条隧道北加隧道实现双向贯通,预计今年底将有包括隧道、桥梁、路基、涵洞等在内的超过300个开工点进入施工阶段,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期。

马东铁北加隧道贯通。(中国交建供图)

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全长640公里,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中马两国之间最大的经贸合作项目,也是“一带一路”的旗舰工程。项目串联了马来西亚东海岸重要城镇和西海岸的经济中心,构建了马来半岛东西方向铁路运输干线,建成后将填补马来半岛东西岸没有铁路贯通的空白,全面促进马来西亚商贸、物流、进出口及旅游业的发展。

马东铁项目第一次将中国铁路标准带进了马来西亚,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交建积极推进国内、国际间施工标准的转换融合,助力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出去”;克服疫情影响,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发挥专业优势,成立首支中国境外隧道专业抢险救援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技术让我们信服

2021年1月10日凌晨2点,会议室内灯火通明,马东铁项目常务副总经理白银战正与设计团队研讨如何让中马两国铁路防腐标准相互融合。“这是中国铁路标准第一次走进马来西亚,我们要在推动中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在海外应用的基础上,结合马来西亚基础设施建设优势,实现中马铁路技术标准深度融合。”白银战说。

根据规划,马东铁项目线下土建部分采用马来西亚标准(英标)建设,线上采用中国标准建设。如何实现两种标准的匹配,与马来西亚既有铁路系统兼容,确保铁路系统安全可靠,是项目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而此次技术讨论,是要打消业主和马来西亚技术专家对中方采用环氧富锌涂料作为桥梁防腐涂装方案的疑虑。

马来西亚东海岸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具有紫外线辐射大、高盐高湿等特点,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下,钢结构材料受腐蚀明显,结构物的强度、刚度显著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结构断裂。往常,马来西亚工程师会通过在钢结构外浇筑混凝土的方式,增强钢结构的防腐能力,但是,这样处理会增加标准梁的自重,同时也增加了桥梁的下部结构和基础的荷载。

依据国际涂装标准,中方设计团队对项目沿线的环境类型做了详细对比和分析,试验研究了环氧富锌涂装、普通耐候钢、涂层耐候钢等多种涂装方案,最终发现采用环氧富锌涂料作为桥梁防腐涂装方案,具有防腐性能优、附著力强、耐水性能优等优点。中方团队将每个方案的计算参数、优劣势分析逐一向业主和马来西亚专家讲解,经过多次沟通对接,最终获得业主和马来西亚专家的认可。

此外,设计过程中,针对项目围绕桩基结构、路基填料及压实标准、边坡坡率等技术难题,中方团队进行了30余项专题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试验数据,令马来西亚专家由衷地称赞,“你们专业的技术水平和踏实的工作态度,让我们信服!”

首座隧道提前贯通

2021年4月9日,马东铁项目首条隧道北加隧道实现双向贯通。施工期间,受新冠疫情影响,项目人手不足、材料设备资源进场滞后等困难一直制约着隧道施工。为了保障隧道按时贯通,四分部生产副经理杨先全在现场施工管理中,强调计划前瞻性及跟踪落实,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层层紧扣,利用物资信息化系统,定期对现有施工物资进行盘点整合,跟踪材料动态消耗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和库存状况提前跟踪采购,为项目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马来西亚天气潮湿闷热,工人们在隧道内施工,就像在“蒸笼”里一般,还要克服富水等不良地质影响,工作效率较低,施工一度进展缓慢。为了提高施工效率,杨先全组织隧道技术主管范志明等集中讨论,决定采取洞内洒水降尘、冰块降温、增加通风机、机械热源降温等措施,加强施工人员劳动保护。同时,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优化施工组织及资源,经过不断调整和实践,最终采取“台阶三步快速开挖封闭成环”的施工方法,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保障了隧道的贯通。

工人在隧道内施工。(中国交建供图)

“在北加隧道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整个团队都没有退却,在理论探索和施工实践的融合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保证了隧道提前贯通。”杨先全说。

北加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项目总经理部收到了业主感谢信,信中表达了对施工进度及质量的认可,为马东铁通车奠定了基础。马东铁建成后,将成为马来西亚最先进、最快捷的电气化铁路,也是一条融合中马两国人民情谊的友谊之路。

全面防疫保障施工安全

2020年3月以来,新冠病毒在马来西亚蔓延。马来西亚政府为防控新冠疫情,发布“行动管制令”,大部分经贸活动按下“暂停键”。“为了减少疫情对现场施工的影响,项目团队密切关注疫情形势新变化,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业主沟通,筑牢安全、质量、环保防线,有力维护了企业信誉。” 四分部安全总监罗金文说。

当年5月,马来西亚政府放宽“行动管制令”,部分施工生产得到恢复。面对防疫重重压力,四分部启动应急预案,从人员组织、施工准备、技术管理、物资保障等方面入手,合理筹备施工机械及作业人员资源,全面强化物资保障,对施工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全面管控,确保项目质量安全。

然而,在马来西亚的文化中,口罩只有病人需要佩戴,项目员工除了上班时间属于公司监督管理的范围,下班后,员工的出行不受限制,项目部制定的“行踪上报制度”一度难以推行。考虑到文化差异,项目安排属地员工担任疫情防控管理员,方便沟通。

项目一方面在施工现场严格落实环境消杀制度,每天定人定岗进行2次无死角消毒,实现消杀工作日常化,将环境卫生整治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注重疫情防控的宣传引导,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动态和预防措施,给工人分发防疫指南,通过电子屏、实体展板等形式,及时发布和传递项目部疫情防控工作的举措和要求。

项目员工严格执行防疫要求,做好体温检测工作。(中国交建供图)

在全线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项目部先后完成了800余名中方员工的进场,龙云隧道、关丹隧道、T118桥等200余个开工点按计划开工。

“能够回到施工现场的感觉真好!正是由于项目严格有效的防疫措施,我们才能安心工作,在这里很安全。”工程师哈基米·拉扎克由衷地说。

做马东铁项目的“守夜人”

2020年10月10日,中交马东铁项目应急救援队正式成立,该应急救援队由平均年龄29岁的20名中交青年组成,队员分别来自马东铁项目总经理部和施工一线,主要服务于隧道施工抢险救援工作。成立以来,救援队积极参加马来西亚自然灾害等抢险救灾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交建与马来西亚人民共克时艰、休戚与共的责任和担当。

项目应急救援队正在进行训练。(中国交建供图)

“这是中国在境外的第一支隧道专业抢险救援队伍,意义非凡。”应急救援队首批正式队员刘新说,“救援队员不能轻易请假、休假,虽然回家的时间延后了,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一定会坚持下去。新冠疫情、洪灾抢险,作为马东铁项目的‘守夜人’,我不知道将来还会面对哪些险情,但时刻准备着。”刘新说。

救援队负责人赵博曾是中国国家救援队的建队“元老”,在来马来西亚之前,赵博共参与大型隧道坍塌和自然灾害事故救援6次,解救及转移人员50人。在得知中交要在马来西亚成立应急救援队时,赵博向马东铁项目毛遂自荐。“我们积极与马来西亚联邦消防总局交流对接,先后以开展隧道专项检查、应急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技能,并协助各分部完善了应急物资库整理专项预案。”赵博说。

2021年1月,马东铁六分部所在的关丹、马兰和淡马鲁地区遭遇了数十年一遇的连续暴雨,处于水患重灾区,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接到救灾消息后,赵博迅速反应,立即带领应急救援队队员出发,前往救灾一线,应用齐全的救生设备、熟练的救援技术成功营救并安全转移63名被困人员,有效地保证了民众和财产安全。

“我们被称作‘守夜人’,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保障安全的决心。疫情当前,我们必将不负使命。其实,马东铁项目上‘守夜人’并不只是我们这些人,在马来西亚,更多的同事苦练技能、争当先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马东铁建设好。”赵博说。

属地员工成了“中国通”

在马东铁项目就职的属地员工约有2500人。项目部在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之余,还通过援建当地小学、救助受灾居民、疫情期间捐赠防疫物资、修缮营区附近道路等方式,帮助当地民众改善生活。

项目四分部员工瓦提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小时候就住在华人村附近,这使她很早便有机会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上大学期间辅修了汉语课。

2018年7月,瓦提大学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中国企业来到她的家乡修筑铁路,便下定决心到项目谋求一份工作。通过竞聘,瓦提顺利成为马东铁项目外联部助理。瓦提在工作中了解到不少中国知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习惯习俗都能说上几句,身边的马来西亚朋友叫她“中国通”。

“刚开始到项目工作时,我和许多员工一样,内心既憧憬又忐忑。很快,我们的担忧便烟消云散了。项目部非常注重对职员的培养,建立了成熟的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工种开展教育培训。”瓦提说。

针对现场施工人员,项目还建设了VR安全教育基地,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施工及技术人员的相关安全施工知识,加强安全施工意识;当涉及到图纸设计、线路迁改、合约内容等施工设计问题时,项目部还定期开展培训及技术研讨会,通过发放月报等方式,及时向员工反馈成果和最新进展,增强员工参与感。此外,项目部还建立了劳动竞赛机制,每个季度都会评选“属地员工之星”,极大地调动了属地员工积极性。

“不仅如此,中国交建的到来,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这里,瓦提的职业生涯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合约、勘察设计、迁改手续等培训,让她更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也丰富了她的知识储备。而工作中得到的认可,让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职业规划也有了更加成熟的想法。“以前不知道方向在哪,现在我在工作中发现了乐趣所在,未来也许我会在工程造价上去做出尝试,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瓦提说。

“如今,有很多属地员工和我一样在项目上工作,他们的小孩在项目资助的学校里上学,而外出驾车行驶的道路,很多也都是项目部修缮的。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形之间与中国交建有联系。我现在参与修建的,不仅仅是一条铁路,也是将中马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桥梁’。”望着脚下往前延伸的铁路,瓦提由衷地说。

编辑:于慧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