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促亚洲区域合作升级 中国—东盟关系成典范

发布时间:2017-07-2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俞懿春 张志文 丁子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7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曼谷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来自中国、泰国、新加坡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杨讴摄

尤素夫·瓦南迪(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及联合创始人)

索西潘纳(柬埔寨政府顾问)

泽田康幸(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周文重(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李若谷(中国进出口银行前行长)

选择正确的全球化轨道

尤素夫·瓦南迪:在过去20多年里,亚洲的发展和繁荣有赖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进,因此,亚洲希望可以继续在全球化轨道上发展。最近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汉堡峰会上的讨论再次表明,国际社会仍然期待维持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一些群体发展滞后,引发了他们对全球化的不满。而大多数亚洲国家仍然处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全球化的支持,亚洲国家应该继续沿着正确的全球化轨道向前发展。我们必须克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对其进行优化。因为全球化是对人类发展的一种承诺。

索西潘纳:目前逆全球化趋势主要出现在美国和欧洲,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在亚洲,各经济体非常认同贸易全球化及互联互通。美国因为贸易保护主义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这也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RCEP涵盖了东盟十国和6个亚洲重要的经济体,谈判正在顺利推进。这向全球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亚洲正在坚定推进全球化进程,实现贸易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泽田康幸:观察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50%的亚洲域内贸易和投资规模正在缩减。虽然亚洲区域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包括投资和债券市场等在内的金融一体化成绩并不显著,而约有80%的亚洲投资选择了域外地区。因此,亚洲国家需要讨论如何才能实现更有效的金融合作和一体化。另一方面,亚洲各国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尽管我们拥有足够的净储蓄,但各国基建发展的差距较大,合作不充分,因此这一方面的金融合作显得也尤为重要。

周文重:从内部看,逆全球化思潮使亚洲区域合作进入平台期,不少既定安排尚未得到有效落实,需要本地区国家作出必要政策调整,展现出更高的政治智慧和更大的政治魄力。从外部看,逆全球化思潮可能引发对亚洲一体化前景的担忧,个别域外国家继续推动亚洲区域合作趋政治安全化,这必然会干扰本地区合作进程。

亚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离不开亚洲。亚洲国家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亚洲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50%。亚洲国家始终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

李若谷: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但是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财富和机会的分配不均,因此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的现象。但全球化不可逆转,只能不断向前发展。虽然绝对平均不可能实现,但是我们能够更加均衡地分配发展的红利。

发挥“亚洲方式”的作用

尤素夫·瓦南迪:从贸易安排的角度看,RCEP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本地区当前唯一可行而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推进RCEP谈判中,发展较快的成员有义务关照经济落后成员,不让任何国家掉队。RCEP谈判需要保证各方参与并早日达成共识。

索西潘纳:东盟一直遵循“东盟方式”,即不干涉内政、维护和平和地区稳定、彼此尊重并达成共识。东盟和中国的合作也遵循这一方式,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结出累累硕果。更为重要的是,双方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政治层面的合作,通过对话途径解决地区紧张局势等问题。我认为这一途径正在发展成为“亚洲方式”。我们始终相互尊重,希望发展但同时更希望共同发展,这是区域合作的精髓。

泽田康幸:当前正在推进的“10+1”合作是区域合作发展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过去数十年中,自由贸易安排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双边或较小的区域合作取得成效,实现增长。现在,我们要考虑如何将自由贸易的局部合作扩展为更大的版图。东盟“10+1”机制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基石,同时,继续支持RCEP合作,也是亚洲区域合作取得更大成果的重要保证。

周文重:亚洲经济一体化应以亚洲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思想引领,以完善合作模式保持亚洲特色,以发展合作与安全合作为两轮驱动,以扩大区域合作受益面为有效途径。

我们要保持有亚洲特色的区域合作模式,汲取其他地区的教训,完善区域合作模式,形成亚洲各个次区域合作良性互动局面。一方面,要以发展为核心任务,加强经贸金融、基础设施、能源环保等重点领域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打造经济共同体;另一方面,直面安全挑战,加强安全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循序渐进地建设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求的区域安全架构。

李若谷:亚洲具有文化和宗教多样化的特点,政策制定需要具有灵活性。比如,在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方面,RCEP有16个成员,各成员的体制和发展程度各异,可能需要较长的磨合期,才可能就某一项决策达成一致。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允许接受某项决策的成员先采取行动,同时给予暂时不能接受这项决策的成员3年或5年的过渡期,逐步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7月11日,中国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勿加西县投资建立的工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地员工正在工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带一路建设促区域合作升级

尤素夫·瓦南迪:“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推动亚洲区域合作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是亚洲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亚洲国家和地区能够在基础设施领域开展更多合作,抵消逆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索西潘纳:“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很多层面内容,对各国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国来说,可以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获得资金或贷款建设基础设施,解决长期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能源供应不足和价格过高等问题,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一带一路”倡导的互联互通也意义重大,比如,现在通过铁路,可以从中国直达欧洲,深化了发达经济体与世界的联通。

泽田康幸:互联互通是促进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区域合作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分工,互联互通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让各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共赢。同时,丰富的贸易和投资能够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率,这也是国际贸易溢出效应的重要体现。此外,全球化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副产品,如气候变化等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这些新挑战,而区域合作安排恰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溢出的副产品。“一带一路”倡议是次区域合作的升级版,亚洲开发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合作,也通过金融支持帮助相关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次区域互联互通。

周文重:“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亚洲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金融支持,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改善了民生福祉,获得了初期收获。“一带一路”倡议是为解决亚洲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所寻找出的方案,能够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更好造福亚洲各国人民。

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目前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新“引擎”。“一带一路”倡议与地区国家及区域组织发展战略对接,亚投行、丝路基金正加快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扩大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合作。亚投行成立以来,其成员已经迅速增至80个,仅今年上半年就扩容3次。亚投行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切入点,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提升各国互联互通水平,助推政府之间对话,使更多人群受益。

李若谷:当今世界充满挑战,但是亚洲的企业家应该有信心。“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中国、亚洲和整个世界都有重要意义。面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风险与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是解决全球化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有效政策和工具,也是中国把在全球化发展中获益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国家的有效途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推动区域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红利。

4月18日,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项目,中国公司在其承建标段的首跨T梁作业区作业。(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东盟关系是亚洲区域合作的典范

尤素夫·瓦南迪: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和中日韩共同提出了清迈倡议,实现了区域内金融领域的互助合作,这也标志着东亚地区不再像以往那样完全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解决金融困境。现在,我们要不断深化这些既有的合作机制。目前东盟与中国“10+1”合作进展顺利,未来将不断升级,并与RCEP制度安排相协调。

索西潘纳:东盟与中国的“10+1”合作就好比次区域发展的一座桥梁,两边的人们通过桥梁实现联通,共享发展机遇。RCEP有可能成为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一环。东盟的6个合作伙伴都是本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此之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10+1”“10+3”等制度安排能够互为补充,“一带一路”建设将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一带一路”倡议,次区域就不会出现澜湄合作机制,我们也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对话与合作的机会,以及更多相互了解和借鉴的机会,这是10+1>11的最好例证。

泽田康幸: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由中国领导人与东盟领导人共同发起一项倡议,从2001年以来,我们能够看得到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中国东盟国家的投资呈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这对双方都是非常有利的。

目前,所有的东盟“10+1”自由贸易协定都主要解决关税贸易壁垒,我认为,各国应该开始讨论如何解决非关税壁垒,探讨竞争政策、中小企业、创新保护等新问题,这些应是中国—东盟自贸安排发展的方向。自由贸易安排的基础是互利共赢,我们在做大自由贸易的同时,必须坚持这一基础。

周文重:中国—东盟关系是亚洲区域合作的典范,双方建立了深厚的政治互信和经贸关系。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一带一路”等为双方加深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使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关系更加稳固。RCEP谈判加速,推动亚洲区域合作迈向新舞台。中国—东盟合作前景更为广阔,处理分歧更加成熟理性,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东盟关系目前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双方关系发展主流,推动双方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未来,双方应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打造人文交流新支柱;双方应培育次区域合作新引擎,加强在国际地区事务中的沟通合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注入正能量;双方应探讨打造更高版本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规划好双方关系未来发展蓝图,推动“一带一路”与东盟发展规划更紧密对接,为增进各国民众福祉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推动“10+1”发挥出大于11的积极效应。

李若谷: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中国连续7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6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东盟和中国的合作进入升级版,零关税对区域贸易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中国—东盟(“10+1”)合作的良好开展,有利于未来“10+3”“10+6”合作关系的开展,合作模式一旦建立稳固,就可以复制到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合作中。

(原标题:亚洲迈向区域合作新舞台)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