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多领域开展文化合作 人文交流成共建“一带一路”支柱

发布时间:2017-12-2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苑基荣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当地小学生在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参观展览。(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苑基荣摄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中国和尼泊尔人文交流驶上了快车道。“旅游热”持续升温,出版业和影视业合作不断拓展。交流形式日趋多样化,交流内容不断丰富——两国人文交流逐渐成为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柱,滋润着两国人民的心田。

“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

尼泊尔是喜马拉雅山南麓与我国接壤的内陆国家,中尼交往历史悠久。公元5世纪初期,中国高僧法显访尼、尼泊尔高僧佛陀跋陀罗来华翻译佛教经典《华严经》,两国千年友谊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

在尼泊尔“唐人街”泰米尔街,专营尼泊尔高山茶的格拉的店内,最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块中文书写的招牌,介绍店内卖的各种茶叶名字,“中国人喜欢我的茶叶,来买的中国游客不少。”店主格拉说。

位于泰米尔街繁华地段的拉萨之家西藏中心内有一家天利书店,店内摆放着以藏文为主的各类书籍。作为西藏自治区出版行业首家“走出去”的企业,成立于2014年的尼泊尔天利出版文化公司已在尼泊尔出版发行了30多种书籍,创办的杂志《喜马拉雅故事》、与西藏日报社合作出版发行的藏文周报《今日西藏》等在尼泊尔很受欢迎。

徒步远行旅行社是金晓东2011年在尼泊尔成立的第一家由中国人经营的旅行社。他告诉本报记者,随着来尼泊尔旅行的中国游客人数迅速攀升,他的旅行社每天要接待3个旅行团。中国游客的到来不仅有力推动了尼泊尔旅游业发展,而且拉动了尼泊尔经济。“以前尼泊尔的中文导游收入很少。现在,尼泊尔掀起‘中文热’,其他导游纷纷改学中文了”,金晓东告诉记者。

随着中尼两国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尼泊尔朋友愿意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华文化。今年2月,尼泊尔教育部初级汉语培训班正式开课,20多名教育部官员在下班后赶到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集体上课学习中文。据介绍,除教育部外,孔子学院还为尼泊尔外交部,文化、旅游和民航部以及尼泊尔军队总部3个部门专门开设了培训班。

“尼泊尔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尼泊尔时任总理奥利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将‘一带一路’誉为‘繁荣之路、发展之路和贸易之路’。2016年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尼泊尔文版在尼泊尔总统府举行首发式,班达里总统亲自出席并致辞。尼官方媒体《新兴尼泊尔报》借用《共产党宣言》中的著名句式,刊登题为‘与中国在一起,尼泊尔失去的只是锁链’的文章,道出了加强对华合作的强烈愿望。”中国驻尼泊尔大使于红认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尼泊尔文版的出版发行是两国出版业合作的典型案例。不久前,尼泊尔知名出版机构同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在北京签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国际合作翻译出版备忘录,共同翻译出版尼泊尔文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打开了解现代中国的窗口”

“非常开心在学校教室里就能看到中国电影。我喜欢中国电影,尤其是成龙的电影。中国功夫非常棒!”尼泊尔珠峰英语学校8年级学生阿尤什在观影结束后兴奋地说。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今年7月举办第二届尼泊尔校园中国电影节,走进尼泊尔20余所院校,为学生们带去了《夏洛特烦恼》《战狼》《熊岭雄风》等10余部中国电影。文化中心主任尹坤松介绍说,文化中心还在尼泊尔著名旅游城市博卡拉举办了年度中国电影节。这些电影节正逐渐在当地形成品牌效应。

在加德满都宾馆打开电视机,记者发现,两个尼泊尔电视台正在播放1986年版中国电视剧《西游记》。由留学中国的尼泊尔医生组建的阿尼哥协会2016年完成了对《西游记》的翻译和配音工作。在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全力支持下,协会组织了6位专家,仅文字翻译就耗时半年以上,翻译工作还得到了在尼泊尔教授中文的中国志愿者的帮助。协会主席塔姆告诉记者,他对中国电影《大唐玄奘》的翻译即将完成。

此外,由中国投资的大型音乐剧《佛祖的一生》正在尼泊尔国家大剧院演出。于红表示,这是近两年中尼共同推动影视合作的结果。

喜欢中国电影的《加德满都邮报》记者萨吉夫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电视剧和电影里的故事打动了我们,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们与中国观众的心灵相通。它们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中国的窗口。”

除了中国影视作品,已举办了7届的尼泊尔“中国节”累计吸引了21万多人次尼泊尔观众参与,成为在尼泊尔的一张中国文化名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于红表示,中尼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尼两国人文交流越来越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特点,覆盖越来越广,人文交流基础越来越厚实。教育、旅游、影视、出版、媒体、青年、医疗卫生等文化产业各领域蓬勃发展,春风化雨,滋养着“一带一路”建设。

(原标题:中尼人文交流驶上快车道)

编辑:曹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