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郑必坚:“一带一路”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命运

发布时间:2017-09-2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郑必坚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在这里,我以“‘一带一路’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命运”为题,谈谈看法。

首先,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终结或逆转,而意味着当前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经过近40年发展,正呼唤一个重大转折点的到来。这就是“一带一路”宏大构想应运而生的历史起点。

我们清醒看到,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面前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在本国“优先”的口号下,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找出路。这是一条逆全球化的路线,显然不是出路。另一条,则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下,通过社会生产力包括存量和创新的合理布局,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合理结合,通过全球治理优化和经济政治秩序的系统改革,这样一整套“三通过”,深化利益汇合点,构建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全方位利益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由此“应运而生”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其次,世界经济发展长周期带来的重心转移,意味着共同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将以新动能,并愿与发达国家一道,共同迎接经济全球化新阶段。这又是“一带一路”宏大构想得以“应运而兴”的历史条件。

“一带一路”提出不到4年,已经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参与。不仅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带一路”的支点,一些发达国家也积极参与。这种盛况由何而来,考察一下当今世界经济变动的总图景就可以理解了。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呈现了一方面发达经济体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共同和平崛起的新现象。而且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已经快于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6年已经达到80%。是否可以说,这就意味着21世纪第一个10年开始的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将有可能在21世纪第二个、第三个以至第四个10年在世界经济长周期大变动进程中,进一步集结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带一路”的宏大构想,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通过长周期,通过新动能,通过大变动,并且通过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新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历史要求。

最后,“一带一路”宏大构想的根本历史特点,就中国国内而言,标志着中国的东中西部经济联动发展;就世界而言,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正在由海洋经济全球化,大步迈向海陆经济全面打通,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全球化新阶段。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基本上都是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是海洋经济的全球化。现在则不一样,内陆经济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以巨大体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又一主体。“一带一路”整合了集装箱海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空运、互联网、现代网络金融产品等新老工具,全方位打通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从而全面带动中国东中西部的经济跃升,带动欧亚大陆从东到西直至联通非、美大陆的经济合作和发展。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最大历史特点就在这里。

“一带一路”提出之初,有人把它说成中国过剩产能的转移,有人称它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还有人甚至说是新殖民主义,或者说是要排斥欧美。所有这些言论,都以南北利益对立冲突的狭隘思维看问题,而不懂得“一带一路”宏大构想的本质是“合作”,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时代潮流而提出的“合作共建”战略构想。

当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这件大事决非轻而易举,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应对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由此决定了一定要把事情建立在我们自己力量不断加强的基点上,同时决定了一定要发展国际合作,国际范围的长期合作。

总之,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为特点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应当成为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强劲动力和重要标志。(作者为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

(原标题:一带一路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命运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