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首届布拉格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举办 成“一带一路”文化亮点

发布时间:2017-09-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任鹏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开幕式上,捷克艺人在表演民间音乐。(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任鹏摄

 

建于1891年的布拉格国际展览中心。(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任鹏摄

 

捷克观众参观展品。(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任鹏摄

 

捷华协会主席乌金女士(右)向捷克观众介绍中国剪纸。(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任鹏摄

2017年是“一带一路捷克年”,中捷两国不仅在经贸领域往来愈加密切,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也更加热络。由中欧文化艺术交流联合会和北京分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布拉格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日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来自中国、捷克、德国、瑞士、意大利、希腊等国的120名中欧艺术家带来了400余部作品参展,布拉格国际会展中心——这幢超过百年历史的新艺术古典主义风格的经典建筑首次迎来东西方艺术的直接对话,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大文化亮点。

开幕式上,来自中国和欧洲的40多名艺术家及参展嘉宾难掩兴奋之情,感叹于如此大规模的国际双年展终于落到实处。此次展览在中欧艺术交流史上具有许多的“首创”:首次由中国人主办,首次以中国艺术家为主,首次将布拉格作为主办地。中国艺术家代表、广州美院教授、国家近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谭天认为,这些在中国当代艺术史和艺术展览史上的诸多首创,令本届双年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艺术史意义。

此次双年展以“地缘”和“日常”为视角去关注世界不同地缘文明下艺术的日常面貌与生存发展状态,遴选出能体现当代艺术先锋性、实验性和日常性的作品,包括油画、当代水墨、版画、雕塑、装置、摄影、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类型,设计了“地缘与文化记忆”“日常艺术”以及“丁村艺术史”三大版块,在探索展览的艺术主题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感受地缘与文化记忆

在“地缘与文化记忆”板块中,主办方邀请了来自中国、捷克、西班牙、瑞士、德国五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他们利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去探索出生、成长之“地缘”与艺术创作的关联性及其承载的“文化记忆”。特别突出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材料背后隐藏的内涵和意义,展示作品的审美和不同文化背景,从而搭建起文化对话的桥梁。

来自广东中山的著名艺术家黄新本先生擅长油画、水墨画和陶瓷创作。2012年起,他以“东方遇见西方”为主题,开始了在俄罗斯、法国、意大利、捷克等国的油画和国画系列写生及巡展,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有自己的理解。此次展出,黄新本带来了陶瓷装置艺术“葬花”——把无数鲜红、大小各异的陶瓷花瓣盛放在同为陶瓷烧制的二十多个“石头”盒子中,颇有视觉冲击力。

黄新本对本报记者介绍说,《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黛玉没能如愿与宝玉成婚,因此把这些花瓣葬入象征坟墓的石头中,将爱埋在自己和宝玉的心里。他表示,带来这一组深具传统中国文化印记的作品参展,就是为了让欧洲人感受中国文化借物抒情,内敛而深刻的魅力。所有陶瓷的花瓣和石头盒子都由他亲手烧造,把创作材料与地缘文化关系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当代艺术回归日常生活

“日常艺术”板块则突出展现了本届艺术双年展的文化诉求。在策展人李海旺看来,西方当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保持紧密联系,而中国当代艺术在发展中对西方艺术理念亦步亦趋,反而没有建立起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代性标准,使中国当代艺术处于脱离大众日常生活的状态,不被中国大众理解和喜爱。“日常艺术”概念的提出就是将中国当代艺术重新拉回至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可以理解接受的、一起欣赏并参与创造的艺术。

谭天教授认为,这种以“日常”为主题的艺术展出非常有意义,因为一方面,中国的一些所谓的当代先锋艺术在欧洲人看来并不稀奇;另一方面,中国地大物博,艺术内容非常多样、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这些才是我们中国艺术整体的“日常”面貌。拿出这些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展示中国艺术家平常的创作主题和创作状态,更能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独特的魅力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理念,得到了参展艺术家们的共鸣,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捷华协会主席乌金女士曾长期在捷克国家美术馆任职,她精通汉语,是一位研究东亚文化艺术的专家。她在一幅中国剪纸作品前对记者兴奋地介绍,这个名为“小蝌蚪找妈妈”的剪纸作品从构图和题材方面非常新颖,突破了传统,令她印象十分深刻。在参观这次艺术展之前,她曾十分担心会不会太过时髦和商业化,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这些作品都很有风格。她表示一定要把这次展会的相关信息放到捷华协会的网站上,好好为中国的这些现代艺术作品做宣传。

展现中国村庄活态文化

双年展的第三个板块是“丁村艺术史”。丁村位于中国山西的襄汾县,这里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同时也是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丁村人”的遗址地。今天的丁村仍然是一个保持着村社活态文化的乡村,代表中国北方村庄的文化类型。在本次展览现场,呈现出古村落民居建筑、民间艺术和村民日常劳作生活的实景、图片,以及来自村民自产自制的土布、平阳麻笺、剪纸和面塑等主要手工艺传统作品,让参观者感受中国劳动人民日常艺术创造的魅力。

村庄进入双年展是一次艺术回归日常生活的价值倡导,也是此届布拉格展览中最具独创性的一面。李海旺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的创造并不是艺术家的唯一专利,美的事物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可以在不同国度、不同地缘环境影响下,从衣食住行中提升出对美的生活感悟,用自己的审美感受创造出艺术作品。

双年展组委会将“丁村艺术史”作为中欧艺术家对话的课题,于今年5月邀请欧洲参展艺术家和艺术史学者专家考察了丁村,拍摄村民日常生活,并在丁村古民居院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对话与交流。长期生活在捷克与瑞士两地的奈斯科特娜女士参加了这次考察,她在一组丁村村民的图片前,激动地向记者回忆起那次令人难忘的旅程。

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这次展览中,中国文化元素不仅在中国艺术家作品中得到大量表现,在欧洲艺术家的作品中也时有出现,令人欣喜。

捷克自由艺术家洪伯雷茨多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油画作品“生活的行星”中,一个太极阴阳鱼图案十分醒目。他认为,无论人与自然,都与地球是一个整体,应该追求和谐。洪伯雷茨曾经在中国和泰国旅行,他表示希望亚洲的农村不要盲目引进汉堡、汽车等西方文化,舶来品不仅抢夺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还牺牲了环境。他还认为,中国艺术家们都受到中国文化的滋养,完全可以将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有特色的作品。

布拉格美术家协会主席布莱茨利科娃女士对记者说,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风光充满了魅力,在中国的水墨画上往往都会有题诗,非常浪漫,充满了诗情画意。她指着艺术家北水用陶瓷创作的一群金鱼的装置作品《众生》赞叹道,这个创意非常有趣。中国艺术家即便是用现代手段表现,也能看出很深的传统文化内涵。

布莱茨利科娃女士介绍,在20世纪五十年代,捷克最著名的艺术家远赴中国访问,曾拜访当时著名的大画家齐白石,这一契机使齐白石在捷克非常有名,他的画作也对捷克的艺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捷克20世纪上半叶最著名的立体主义画家菲拉非常推崇中国的工笔画,他还曾经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技法表现捷克的自然风光。

展厅进门处挂着六幅巨大的油画,这是李海旺的系列作品《天籁》。他表示,荷花象征着“和”,中国文化以“和”为贵。这画中的荷花,生生不息,品格清远。

(原标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编辑: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