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专家:十九大为“一带一路”指明方向

发布时间:2017-11-13 来源:丝路瞭望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确立了方向和蓝图,也确立了“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一带一路”服务美好未来

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新变化等。正是这几个“新”构成了十九大报告的总体思路基础:新社会主要矛盾是对新时代特征的高度总结,也是形成新时代新思想的出发点。

此前,党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变首先说明中国发展的目标变了,从“物质文化”的需求变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也变了,从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变为改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个转变中的关键词就是“美好”。增长的需求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对量的需求,加上美好就变成了对质的追求。如何平衡和充分发展,是满足这个发展质量的一个标准。做到美好并不容易,也很难把握。改革开放到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管理更加重视对量的管理,事实证明十分有效。如今,党更加重视对经济发展的质的管理,任务非常艰巨。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值得借鉴的外部经验相对减少。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自身也出现问题。中国未来的很多改革发展任务进入“无人区”“深水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参考。应对新时期的挑战,中国更需要走出自己的路,需要主动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任务。

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平衡、充分地发展,这种平衡充分不仅仅是指中国自身,也包括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全球化程度非常高,中国人民心中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一个“美好世界”。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外交战略的目标,就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实现的途径就是全方位对外开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是中国促进内外联动发展的总抓手。建设“一带一路”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理念的创新;在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要达到内外联动发展的效果,在内部治理和外部合作方面也需要创新。总而言之,新的社会矛盾是对新时代特征的总结,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总动力,“一带一路”是解决新的社会矛盾的具体计划。因此,十九大报告说明“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建设的主要成绩,也是未来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同时,“一带一路”还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核心工作之一。

“一带一路”需要高屋建瓴

十九大报告站在人类的高度看待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问题。中国首次明确提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八大报告最早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十九大则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设定为目标。中国对于世界发展的理解与自身发展目标相得益彰。中国对内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而对外则推动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外交和对外开放方面的内容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提供着中国思路。十八大报告里还有“反对霸权主义”这样的表述,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站得更高、更加包容。十九大报告提到“全球治理”的次数比十八大报告多,还有专门一段写全球治理的理念。全球治理的原则与“一带一路”一样,都是共商、共建、共享。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为人类作更大贡献”“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意识。十九大报告站位很高是中国发展、解决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发展本身就与世界息息相关,反之亦然。中国必须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高度来看待问题。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这是党领导国家的理念,发展同样也是解决世界问题的核心手段。“一带一路”是实现国内国际联动发展的总抓手。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未来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执行全方位对外开放,而“一带一路”建设在这两方面都具是重要的核心角色。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方面“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具体外交措施中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在国内建设和外交战略部分都强调了“一带一路”的总领作用,凸显了“一带一路”是集中体现中国统筹各领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工程。创新同样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词。以“一带一路”提供发展动力促进国际合作,并以国际合作促进国内的平衡充分发展,可以形成共同发展的新模式,“一带一路”旨在创造一条全球化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路。“一带一路”自身也是诞生仅四年的新事物,“一带一路”的内涵外延也在发展之中,建设“一带一路”的途径也需要各方面的创新。对于未来中国的很多工作,如何纳入“一带一路”的框架内,与全国全世界的发展统筹协调,既是工作成功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创新的过程。

“一带一路”展示成熟自信

十九大报告中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基于中国实践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报告提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以往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相比较,“合作共赢”的核心没有变,补充了“相互尊重”的基本前提,以及“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更加清晰完整。“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就是近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发展关系走出的一条创新之路。“亲诚惠容”“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共商共建共享”也是中国对外工作一直秉持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体现了中国对自身发展成就、道路和理念的自信。

十九大本身也是“一带一路”最大的主场公关平台,通过吸引境内外媒体报道会议,有利于推进外部对于“一带一路”发展理念的理解和共识,有利于对中国相关政策的了解,增加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的功效,有助于未来实际工作展开。据官方统计,参与报道十九大的记者超过3000人,其中来自境外的超过1800人,数量比十八大时多出百余人。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既往的中共十八大、十七大,此次参与报道的非洲记者猛增,媒体分析认为,这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本身在非洲影响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关系。报道规模的扩大,再加上中国四年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的吸引力,十九大对于“一带一路”的宣传效果势必会更加显著。海外媒体对十九大非常关注,并进行了重要报道。很多国际主流媒体都在头版或主要新闻时间对十九大做了专题报道,大量引用报告内容。这说明了中国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上升。更多国家对于中国发展的理念表示理解和钦佩,很多媒体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中国有益,也造福世界。

“一带一路”更需积极进取

十九大报告体现着党对中国与世界的未来积极进取的态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推动”一词就代表着一种主动的态度。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外交发展成绩时,将“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一系列中国主导或主办的外交行动,放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国际性活动之前,凸显了党的外交战略更加积极主动。“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表述,字里行间洋溢主人翁意识。

十九大报告体现了一种推进内外联动发展建立“美好世界”的策略。内外联动有个先后顺序。十九大是国内执政党的代表大会,自然要以中国自身事务为重点。而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世界第一。有这样的影响力,再加上提出“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中国希望其他国家能够与自身的发展计划对接。这是一种“拉进来”的思维,也就是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一股对外的吸引力,将有利于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拉”到身边,有利于可控可实现。因为是自身发展为先,所以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阻扰,不会出现与合作者的矛盾,有利于计划顺利实施达成目标。

中国先发展一步,就很可能在未来对外相关合作时占据先机,合作的模式、标准、流程将会有利于中国的标准和思路,这对中国软实力是一种很大的提升。以我为先还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种一方先行,后续多方跟进配合的发展模式,有可能形成强大的惯性。中国通过十九大率先公布自身发展建设的蓝图和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方用来把外部资源和合作者“拉”到身边的具体做法。

总之,十九大不仅为中国,为“一带一路”制定了高标准的目标,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一带一路”是联通“美好中国”和“美好世界”的纽带。创新发展是走过这片“深水区”“无人区”的关键。创新的过程虽然同样充满坎坷与挑战,但是按照十九大指引的方向,不忘初心,“一带一路”将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生活”。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主任翟崑、北京大学全球互联互通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课题组成员曹岳)

(原标题:十九大为“一带一路”指明方向)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