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明:故事、方案、治理、理念,“一带一路”呼唤新时代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19-04-03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刘明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灵感”和“传统”来自历史。讲好历史,可以唤醒共同的记忆,拉近心理的距离,奠定合作的基础。但是,只有讲好“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本身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光辉灿烂未来。

5年来,“一带一路”常讲常新,不断有新故事、新思路、新进展、新讨论。

关于“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出现了两个新特点:一是关注、讨论“一带一路”的人群日益广泛,从相对集中在精英人士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各阶层,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展到几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二是海内外受众关注的问题、讨论的话题日益深入。

这两个新特点要求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不断深入实践、深入探索,同时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注重理论建构,进一步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方案、治理和理念。

从回望历史到走向未来——如何进一步讲好故事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的确从千百年前走来。陆上丝绸之路可溯源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此开辟以长安为起点,经中亚、西亚,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称呼这一通道,并很快被广泛接受。海上丝绸之路也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汉武帝就曾派使者远航南海和印度洋,后经历代拓展,特别是经历唐宋时期的繁荣,形成了古代中国与海外贸易联系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

但是,回望历史不等于机械地“复原”和“重复”历史,更不是简单地在物理上“重建”历史。事实上,“一带一路”的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和一条固定的“带”。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就既包括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路”,也包括中国与印度之间的“路”。“海上丝绸之路”曾经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故又被称作南海丝绸之路,但是郑和下西洋开启的东方大航海则远远超越了这一范畴。就功能而言,即使是历史上的“一带一路”,也早已经超越了运输丝绸的范畴,而是对东西方各国人民间的贸易互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甚至对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望这样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中华文化能够包容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样的历史也证明,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完全能够通过和平、友好的对话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包容发展。也正是这样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新时代中国做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性选择,并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中国要以这样的“丝路精神”,进一步探索国际合作的新地域、新领域、新内涵、新方式、新梦想,不能简单地将自身局限于复兴某一特定传统地域、开展某一特定领域的传统合作、延续某一特定形态的传统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而实现经济独立和民族振兴正方兴未艾。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反映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的,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讲好这样的未来和方向,才能最终形成人们齐心协力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真正凝聚起同舟共济、携手共进的强大力量。

“一带一路”宏伟构想的“灵感”和“传统”来自历史。讲好历史,可以唤醒共同的记忆,拉近心理的距离,奠定合作的基础。但是,只有讲好“一带一路”倡议的美好未来,“一带一路”建设本身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光辉灿烂未来。

从收获早期成果到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讲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当我们讲“一带一路”,简单的“讲故事”已远远不能满足海内外受众的需求,更无法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发展。在讲故事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方案。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期待着中国作为,也相应地期待着中国方案。就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发出中国声音,中国无法回避,也用不着回避。

5年来,我们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天,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30多个沿线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多个国家同中国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重大项目的进展,都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一带一路”故事。

“一带一路”建设收获了丰硕的早期成果,这样的判断不仅站得住脚,而且事实早已超越了这样的判断。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关注的议题也在不断深入。人们不仅在讨论基础设施建设、沿线经济项目开发、延伸的产业技术合作,还在聚焦“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对接,进一步关注开放、绿色、创新、包容、合作的共建。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需要不断回应国际社会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透明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合作开放问题、金融支撑问题、营商环境问题、风险管控问题、安全保障问题、社会责任问题以及“债务陷阱”问题等不同方面的核心关切。

当前,特别需要对“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的成果和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对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尤其需要突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全球趋势与中国选择,并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样的问题既涉及经济领域,包括对“债务陷阱”问题的系统阐释与回应,也涉及政治、安全、社会、环境、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更广阔的国际合作空间和领域在哪里、“一带一路”建设如何能够惠及沿线各国人民、运用什么样的平台和方式能够吸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等。

对于如何讲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总体方向上和具体方法上都有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他还说,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这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遵循这样的方向和要求,我们才能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能够“行稳”,而且能够“致远”。讲清楚这一系列的问题,才可以让国际社会相信,“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城一池、一时一刻的权宜之计,而是真正的“21世纪最大的故事”。这样那样的“陷阱”论也会不攻自破。讲不清楚这一系列问题,就难以进一步巩固国际社会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一带一路”建设就难以在收获早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从推动全球发展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进一步讲好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们要具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既要有风险忧患意识,又要有历史机遇意识,努力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航向;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着眼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推动全球发展。进一步,建什么?怎么建?全新的开发倡议将自然延伸出全新的、全地域的、全领域的国际合作组织方式、组织平台、组织体系和治理形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热烈响应,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参与者来自亚、欧、非,甚至美洲等几乎全球所有地区,涉及地域日益广泛。参与者身份也日趋多元,代表性日益增强,涵盖政界、智库、国际组织、企业界等不同领域。

组织规模如此宏大的国际合作,将地域、领域、见解等各不相同且如此众多的参与者,整合到一个宏大的倡议、一项伟大的建设之中,的确并非易事。毋庸讳言,“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涉及经济、政治、安全、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需要进行建设性的讨论并加以解决。

组织国际合作,讨论并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全球治理”。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整合来自全球的参与者的过程中,需要坦诚沟通、共同努力,更需要共同的规则、程序,需要大家认可的方式、方法。这些规则、程序、方式、方法将形成一系列涉及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的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这种秩序和制度的稳定化、模式化,就是我们常说的全球治理体系。

为了解决政治与安全等综合性、全球性问题,战后形成了运作至今的联合国体系。在全球经济领域,为了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产生了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体系;为了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产生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系;为了促进国际性的重建与开发,产生了世界银行体系;等等。

由于历史原因,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免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冷战结束后,这样的处理和解决全球事务的制度、体系、规则、程序等所谓“国际机制”还一度出现了一波强劲的全球性扩张。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美国体系的大多数内容是在冷战期间出现的,并成为美国遏制其全球性对手苏联的努力的一部分。一旦那个对手倒下而美国成为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美国体系就可以成为现成的东西在全球应用……”

但是,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一整套的制度、体系、规则、程序等遭遇了普遍的质疑,推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为这样的努力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变革”成为时代潮流。

“一带一路”倡议可谓生逢其时,其空前规模的新型国际合作为新型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国际体系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实验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完全可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整合国际资源,讨论并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方式、规则、程序、体系不断成熟、稳定,就是一种新型全球治理模式的渐进形成。我们讨论多年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今天正发端、发展、成熟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伟大实践之中,并必将结出变革的果实。

从倡导新型国际合作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进一步讲好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

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跨越时空,展现出新型国际合作的无穷魅力和广阔前景。这一倡议也是对人类发展未来的美好憧憬,处处闪烁着全新的理念和思想光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提炼好、展示好这样的理念和思想。

仅以“五通工程”为例,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既是“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是新型国际合作所应遵循的重大原则,更体现着有别于传统国际开发模式的全新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理念。今天,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时代潮流。

当然,“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5年来的实践已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增进了解、促进互信、加强合作的平台,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让沿线国家和人民有了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增添了不竭动力。“一带一路”倡议最初着眼的国家只有65个。经过5年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理念逐渐被更多国家和人民所接受。新时代的中国,正在跟几乎整个世界的所有人群一起探讨“一带一路”,一起构架“一带一路”,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惠及整个人类。

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终目标。“一带一路”倡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找到了伟大的“天下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找到了现实路径。

讲好“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中所蕴含、体现的核心理念,讲好“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间的这一内在逻辑,是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者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思想理论界应予重点研究、阐释的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在这一领域,思想理论界和国际传播界的确可以大有作为,也应当不断推出更杰出的思想理论成果。(作者为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刘明;本文主要内容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载)

(原标题:故事、方案、治理、理念:“一带一路”呼唤新时代国际传播)

编辑:王沥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