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梁海明:讲述“一带一路” 多从常识入手

发布时间:2019-04-17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梁海明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我在伯克利、普林斯顿等美国大学访学过程中,经常有教授、学生会问我,他们看到不少西方媒体报道说,“一带一路”让相关国家陷入“债务陷阱”,这是怎么回事。

这些教授、学生中有机会深入了解“一带一路”的人不多,有限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西方媒体,债务实际上是个经济学问题,他们又大多不是出身经济学专业,我就试着用他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常识性例子,去争取他们的理解。

现代社会,任何人都有可能背负债务,不管是刷信用卡消费、还是贷款买房买车,其实质都是一种债务融资。小到个人如此,大到国家亦然,政府要搞基建又缺乏资金,也需要债务融资。所以有债务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正如我们借房贷,银行必定会审查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一样,中国的金融机构一直非常重视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融资项目的债务管理,中国遵循国际通用的贷款原则,按照贷款国家的实际财政、债务情况和还贷能力提供贷款,并尽力避免为有关国家创造新的债务风险和财政负担。

具体来说,当一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需要建设一个工程,例如一个发电厂的时候,首先需要经过招标和竞标的程序,经过激烈的竞争,比如中国企业中标之后,需要该国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金融机构为该项目进行债务融资,该国的财政部通常需要进行全额担保。

而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为这些“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之前,采取的方式就如同我们向银行申请信用卡或者房贷一样,仔细评估和衡量我们作为借款人的债务状况和偿债能力。在发放贷款之后,银行也会一直持续监控和跟踪借款人的风险和主权风险。国家开发银行还会建立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体系、风险限额管理体系。中国工商银行,中信保险等机构,也会建立相关的评估和监控管理体系。而且,有了保险机构的参与,还能保障还贷双方的利益。

建立相关体系,不仅是中国通用的做法,也是国际通用的做法,借款人不管是向中国的金融机构贷款,还是向西方金融机构贷款,都要经过这一必要阶段。

那么,怎样衡量债务融资是否有效呢?这必须取决于投资是否带来新技术,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麦肯锡2017年的报告调查了8个非洲国家的1000多家中国公司,发现平均有89%的中国公司扎根非洲本土,为当地带来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此外,2/3的中国公司为当地人提供技能培训,50%的中国公司提供实习机会,1/3的中国公司向当地社区引进新技术。例如,中资企业参与的蒙巴萨- 内罗毕标准轨距铁路建设项目,根据肯尼亚政府公布的数据,该项目将肯尼亚的经济增长提高了1.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在肯尼亚培训了5000多名专业技术工人,创造了46000个就业岗位,铁路建成后,货物运输成本下降了近80%,显著提升了沿途的发展和繁荣。

这些数据表明,来自中国的“债务融资”并没有给“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带来债务问题,反而成功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

实际上,债务规模处在高位与债务危机是两码事,国家的债务多高才算“高”?答案是,需要看该国信誉。进行债务融资会否出现债务危机,还得看信誉,例如日本债务已经占到GDP的约240%,全球最高,能不能说日本到了债务危机的边缘呢?只要银行和金融机构相信该国有能力偿还债务,该国的债务就不算高。

实际上,一个国家适度的债务融资,是有助于提升该国经济发展的。尤其是在当今国际激烈的竞争下,哪一国家能够大量、低成本、可持续地吸引到外国的资金,哪个国家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一个国家的融资能力,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前景。

以中国为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得益于持续40年稳步推进的改革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外资源源不断涌入中国投资。如果“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也能够吸收低成本和持续的外资,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众多“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并非化外之地,欧洲、美国、日本乃至印度,早已对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为什么同样是投资资金,西方国家的资金就是香甜的“馅饼”,而中国提供的资金就变成了黑暗的“债务陷阱”呢?

通过这样由常识带入的介绍,再加上笔者做的一些图标数据,原来带有疑问的教授与学生,也基本上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债务问题有个直观认识了。今天我们“一带一路”倡议对外是需要做大量的沟通解释工作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光要依靠国际关系方面的人才,也需要经济学、地质学、环境学等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人才加入进来。不单要讲一些构想,也要讲一些细情。有时一个在这个学科中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换个方向,或许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作者为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

编辑: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