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徐占忱:从共建“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尽显东方智慧

发布时间:2019-05-08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徐占忱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近六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抓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全面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给参与各方带来了发展新机会,民众从中得到了真切的获得感。2012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场合反复讲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这一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理解、广泛认同,形成了最大化共识。

共建“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谓相伴相生,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具有鲜明中国智慧的全球性方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和指引。

共建“一带一路”:把发展作为解决人类面临现实问题的关键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不论人们身在何处、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近年来全球化发展遭遇逆风,发达国家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和发展失衡问题更加突出。

2019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提出了全球携手破解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赤字”紧密相连,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叠加、相互强化的趋势。在当今条件下,发展对于人类解决现实问题和实现和谐世界美好生活的愿望具有特别重要性和优先性。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发展型国际合作倡议,把破解发展赤字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优先方向和关键举措。发展是和平的基石,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根源;发展是信任的增强器,唯有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和扩大信任。

共建“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共享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封闭性、零和性和中心外围关系,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平等性、包容性。共建“一带一路”不是少数国家封闭的小圈子,坚持成员开放、议程开放、合作过程开放,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参与各方发展机会、发展权益和发展成果的共享。

共建“一带一路”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今天全球化深入推进条件下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不同国家、民族、人民追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三共”原则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普遍性意义。“共商”是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坚持各方平等参与,各国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平等参与者;“共建”就是各家广泛参与,强调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享”就是共同分享建设成果,不搞一部分国家占有另一方部分国家成果,不搞“你输我赢、你多我少”那一套,不唯利是图转嫁危机。“共建”要靠“共商”,“共建”才能“共享”。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这一过程的平等性、渐进性、持续性,它遵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事物发展规律。

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超越血缘、家庭、社群、民族和国家等一般意义上的共同体类型及其价值追求,共建“一带一路”内在地融入了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等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最高目标的本质要求。

利益共生,体现着命运共同体成员各方利益的正相关特点,即他者的利益事实上成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尽管命运共同体中每一成员有自己的利益,但是命运共同体中不同成员的利益更多地具有互补、互利、互惠的意义。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保证个别成员利益的实现,而且成为每个成员利益发展的源泉。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建立和不断扩大新型发展伙伴关系,将为走向利益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情感共鸣是命运共同体成员之间自然产生的心理认同。数千年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往互鉴,积淀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特有的文化和情感要素,这是共建“一带一路”情感共鸣的底色和起点。“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近六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范围已由亚欧地区,延伸到非洲、拉美、南太、西欧等地区,反映了当代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目标和美好愿望。情感共鸣正让越来越多人加入进来走到一起,中国梦是追求和平、追求幸福、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相连。

“全球一体”、“人类一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出发点,“命运相连、休戚与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意识。价值共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意识基础上,共同反对为了个体利益损害共同利益的利己主义行为。进一步扩展开来就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

共建“一带一路”秉承古丝路精神,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本着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的原则,最大化地消除疑虑和隔阂,文明交流互鉴将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各国的差异可以转化为共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来源。

责任共担是命运共同体发展和运行的实践要求。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使得“地球村”越来越小,当代国际关系中任何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都不应脱离对同伴的责任、对国际大家庭的责任、对我们居住地球的责任。冷战思维、以邻为壑行不通,相通共进、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已成为时代潮流。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体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习近平主席多次讲过,“独行快、众行远”,“并育而不相害”,“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一方都应成为命运共同体利益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发展共赢是命运共同体内生的发展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发展是福及全体惠泽各方的发展,它摒弃了“你输我则赢”、“你赢为我输”的丛林法则,目标是双赢多赢共赢。共建“一带一路”通过“五通”,目的在于实现全球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的深度融合,为全球创造共同发展新机会、共享发展新空间。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国所提出,但它属于全世界。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就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在共赢共享中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从共建“一带一路”走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

共建“一带一路”既来源于历史又直面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面向未来也立足当下,共建“一带一路”显示了中华文化对解决当代人类问题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特有的世界主义观念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深厚的精神思想来源,体现了中华文化对世界和平发展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

共建“一带一路”是基于中国理念和中国情怀的全球治理新实践,更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探索。中华文化讲究秉持“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理念,主张“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合共生、众缘和合”。这种整体主义的天下观,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零和博弈、对抗性思维和本位中心主义,在今天显示了特殊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不搞少数国家利益集团,不搞排他性“俱乐部”,不利用自身优势搞拉拢分化,不以意识形态和地缘利益划界,而是着力推进五大领域联通,推进六大走廊建设,促进各国各地区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目的是着眼于实现共同发展。

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举世公认,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占世界减贫人口的70%,创造了人类发展奇迹,中国成为第一个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中国正致力于推进精准脱贫,确保绝对贫困人口2020年前如期脱贫。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发展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快速发展的大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自然延伸。中国不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但也不吝于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

未来中国将着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实现走深走实,与各方一道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洁之路,使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全球发展重要的和平之锚、增长之基、活力之源,体现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开放包容、共同繁荣、清洁美丽世界的时代要求,走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道。(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徐占忱)

编辑:刘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