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项目:为小海龟照亮回家的路

发布时间:2021-05-27 来源:交通建设报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海洋,地球生命的摇篮,从金黄的海岸延绵直至天际,昼夜循环往复的潮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远行梦想。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唤醒了古老的航路,再次将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相连。

在西非几内亚湾的加纳,中国港湾总承包、四航局三公司参建的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项目工程建设者们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理念,用自己的方式践行新时代绿色发展观,探索一条海外绿色施工之路。

志愿行动唤起当地环保意识

有着“黄金海岸”之称的加纳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然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项目施工区附近,渔民们耗时耗力从海里拉上来的渔网中,经常塞满了塑料袋、易拉罐等废弃物,他们又随意地将这些垃圾丢弃在施工区附近,对工地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当地民众似乎对身边的垃圾习以为常。项目部不是一座孤岛,如果不能唤起周边民众的环保意识,项目部也不能独善其身。在项目环境、社会责任和许可部(ESP)成立启动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提升民众和属地员工的环保意识,将是项目生态环保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大环保”理念就这样萌生了。

“万事开头难。要先把声势造起来,我们在‘世界环境日’搞一次环保志愿活动!”望着中国交建统一发来的志愿者蓝马甲,四航局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书记刘伟心生一计。一场以“宣传绿色环保理念、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初始目标的环保志愿活动顺利启动了。

在业主MPS、咨工AECOM的支持下,项目部迅速组织起一支约300名志愿者的团队,其中近百名队员来自业主、咨工以及一些中资企业,约200名为当地社区志愿者。团队成员来自中国、加纳、印度、菲律宾、南非、法国等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队员们,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环保知识,充分发挥专长,积极开展志愿活动。在海滩清理垃圾时,他们顺手在醒目位置设立“节约用水” “防漏油处理” “绿色工作”等宣传标识。志愿者开展关于环保的主题宣讲、实操演练和问答互动活动,吸引了近千人参与, “新潮”的环保理念迅速地“热”了起来。

“志愿者们首先是在一些小发明上动了心思,他们先后设计了节水节电的时控开关、自动泵等。接着,项目部出台规定,现场所有的车辆必须经过当地环保部门的认证,获得节能减排的绿色标识才能上路。项目环保部定时对公共用电、用水场所进行检查,及时检修设备,减少‘不起眼’浪费。”ESP部印度籍经理库马尔说。

随着活动影响的不断扩大,驻地各界也开始密切地关注环保。 “这些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支持环保、支持教育的善心,期待中国企业能将这样的爱心之火继续在加纳传递下去。”一家当地教育机构的首席执行官丹尼尔在参加项目环保爱心主题捐赠活动时说。

通过开展各项环保志愿活动,环保理念不但传递给了项目全体员工,也逐渐辐射至项目驻地的社区居民。一系列交流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相应的学习平台,帮助原本对环境保护缺乏认识的人们逐渐树立了良好的环保意识。

为小海龟照亮回家的路

走出项目营区,俯视附近的海滩,一排绿色和橙色遮阳网搭建的棚子精致而醒目,里面的沙地鼓起一个个小丘,上面均匀地插着长条号码签,有的还被小竹笼围了起来 ——这个看似有些玄机的神秘场地,其实是项目部的“海龟孕产中心”。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加纳海域海龟的产卵与孵化期。为了保障项目施ESP工区域的海龟正常产卵孵化,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项目部于2017年11月建立了海龟孵化基地,并聘请了属地专业的养护人员,负责将野生海龟在沿岸产的卵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孵化,并将孵化的小海龟放回大海。不久前,海龟开始陆续孵化出来, “单是新注册的海龟宝宝数量就已经超过700只。”项目环保部经理严发说。

项目进港航道长约3400米,底宽225米,港池底标高为负19米,总疏浚量约为700万立方米,而且项目施工区域就在渔业捕捞区内,水中鱼类等生物数量很丰富。 “如果施工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些损害将是不可逆转的。”项目总经理杨建冲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了生物保护工作的严峻形势。

为了避免破坏物种多样性,项目部建立了以“增强意识、保障资源、全面监测”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对海底动植物及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季度监测。目前,浮游生物、海底植被和海底动物,潮间带动植物、植被、鸟类和鱼类等全部纳入项目部的监测范围。这使项目部的生物保护工作有的放矢。

“比如,我们在炸礁作业前会提前驱赶鱼群。我们还与第三方机构加纳野生动物协会(Ghana Wild LifeSociety)签订了海洋哺乳动物与海龟监测合同,建立了海洋生物保护巡查队,每日进行海滩沿岸的监测。在发现海龟蛋及其他海洋动物时,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生态环境的绿色平衡,为施工区域的海洋生物们打通生命繁衍的绿色通道。 ‘海龟孕产中心’只是我们生态环保工作的一个缩影。”严发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套“组合拳”下来,憨态可掬的小海龟成为了项目部的爱心名片。项目部在生物保护方面的成效也得到加纳政府机构、业主方、咨工、社区居民和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高度认可,成为了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代表性案例。绿色生态通道为海洋生灵照亮了回家的路,也为中国港湾品牌点亮了社会责任之光。

“不让一滴漏油入海”

“绿色施工不仅在‘地上’,而且还要在‘天上’和‘水上’。”刘伟神秘地说: “对噪音、粉尘微粒以及油污的实时监控和专业管理是我们捍卫‘绿色特码’的有力屏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对环境进行有效监测,项目部先后投入数10万元购置了专业气体检测仪、粉尘微粒监测仪、噪音计以及噪声监测仪等设备。此外,每天有专门的车辆在位于项目施工现场和60公里以外的自营石场之间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通过科学监测,严格把控施工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项目部还投入近7万元购置了漏油处理包,有效防范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油污污染。

“不让一滴漏油入海”是项目部喊出的施工海域海上生态保护口号,细致的管理工作更是体现着打造“绿色特码”的决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可能产生的污染,项目部提前做好防范措施。漏油处理包是对海上污染隐患的“秘密武器”,项目部所使用的每台机械设备下方都安装有防漏油装置,减少了漏油可能直接产生的污染。

“项目部拥有大小施工船舶近20艘,如果不从源头上着手防范,一旦出现问题将对项目整个绿色体系建设造成巨大的影响。而根据每艘施工船舶的不同特点设置漏油包,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海上污染。”杨建冲说。

除此以外,项目部为了减少垃圾排放可能造成的污染和浪费,还设置了专门的“绿色垃圾场”,并且定时对垃圾堆场进行清理,“绿色垃圾场”由专人管理,对各类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变废为宝,节约资源,让“绿色”变成“秀色”。对可回收的固体废弃物,如废钢材、废木材等,均加以回收再利用,而不可回收的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则投放至相应的场地,定时清理。

“每天一清,在这块场地内进行除虫、消毒、清洗,整洁有序的场地里,如果不是有特定的标志,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个垃圾堆放场地。”刘伟说。

“我们的‘绿色关隘’还是海陆空互联互通呢。”杨建冲笑着说。船舶上生产、生活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定时转移至项目部“绿色垃圾场”,严禁将垃圾直排海中。同时,项目施工区域对焚烧行为的时间、材料和场地进行了严格规定,禁止焚烧油毡、橡胶、塑料、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切实筑牢特码港环境保护“海陆空”的绿色屏障。

冉冉升起的特码新集装箱码头雏形渐现,蔚蓝的天空与海洋连绵一线,白鸥低翔,敏捷地轻打着大西洋的海面。加纳特码新集装箱码头项目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家园仅仅是中国港湾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港湾在助力员工成长、共建社区和谐、追求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原标题:在西非建设“绿色关隘”——加纳人都知道要可持续发展)

编辑:于慧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