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澜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2-09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舒文 等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澜湄六国本着互利共赢、共谋发展的初心,共商、共建、共享澜湄合作平台。一个个合作项目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一幕又一幕相遇相知、合作共赢的温暖故事不断上演。

这其中,有生态摄影师镜头下的绿色澜湄,有中柬青年携手向前的青春力量,有中老铁路、中泰合作带来的崭新机遇,也有六国媒体人架起的民心桥梁。新的一年,他们的心愿将沿着澜沧江—湄公河这条活力无限的河流奔涌向前,丰富着六国人民相知相亲、邻里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繁荣的澜湄命运共同体故事。

孙晓宏:用镜头记录绿色澜湄

“这儿有一扇画满犀鸟的屏风,大家快过来看看!”1月31日,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走进北京新春活动上,国内知名自然生态摄影师、美丽德宏宣传大使孙晓宏不断招呼着现场嘉宾。

孙晓宏曾是军人,在部队时就酷爱摄影。退休后,他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野外,用镜头寻找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鸟类的故事。

“我最早拍鸟是2009年。2014年左右,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第一次来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孙晓宏回忆道,在盈江的两周时间里,他穿梭山林,拍下数万张照片,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双角犀鸟的珍贵影像。

从此,犀鸟成为孙晓宏的“心头爱”。说起盈江和犀鸟,他更是滔滔不绝:“盈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落差大,温暖的河谷和植被茂密的雨林为各种鸟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目前国内发现的5种犀鸟中,有3种都生活在这里。”

孙晓宏表示,缅甸与德宏自然环境十分相似,境内也生活着不少犀鸟。《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强调,要确保澜沧江—湄公河沿岸栖息地互联互通,发起并推进澜湄国家联合研究,促进澜湄流域陆生和水生移栖物种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和修复。他希望,中缅两国继续加强生态领域合作,为犀鸟等各类野生动物创造更美好的生存环境。

林少春:让更多青年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中国我认识了许多来自澜湄流域国家的青年、教授和专家学者,大家时常聚在一起交流教育方法、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等,通过分享经验,获得更多提升。”谈及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柬埔寨北京留学生会会长林少春收获满满。

2019年,林少春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进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学习。本科毕业后,他在中国政法大学继续攻读国际法硕士研究生学位。从重庆解放碑到北京胡同,从火锅到烤鸭……在重庆和北京两地求学,林少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法治等了解不断深入,他越发喜爱中国。

林少春认为,青年是最具活力且最易沟通交流的群体。“在澜湄合作框架下,流域国家间的教育合作项目不断增多,为越来越多的青年提供留学机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随着这些留学生的国际视野不断拓展,交往更频繁,沟通更顺畅,彼此间的关系也必然越走越亲。”林少春用流利的中文说道。

2024年是“中柬人文交流年”,双方在文化、旅游、青年、地方等领域的合作将高质量推动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了解双方法律知识和体系是必须的,特别是商务、投资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是合作双方利益的坚实保障。”林少春希望,有更多青年能够系统性地学习和研究流域各国的法律法规,为合作开展提供高质量法务咨询和服务。

王伟:在中老合作中收获机遇

这个寒假,老挝留学生王伟从中国回到老挝后,就马不停蹄到各省洽谈业务。

6年前,中老铁路还在如火如荼建设时,王伟的妈妈就看到了中老合作广阔的前景,让王伟和弟弟妹妹来中国读书。王伟在昆明留学期间,会把自己在云南的生活见闻、美食美景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上,这引发了许多老挝和泰国网友对云南的向往。

中老铁路通车后,王伟的粉丝们想到云南游玩的热情更加高涨了,于是王伟与家人在中国和老挝成立了旅游企业,为游客提供跨境旅游服务。如今,王伟正在思考着如何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的旅游路线和服务,让自己的公司更有竞争力。

新的一年,王伟又有了新目标:在万象注册老中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与老挝培训机构合作,为老挝学生提供中国留学、就业咨询、就业推荐等服务。“这几年,我参加了很多活动,也认识了很多有业务需求的企业,我意识到中老各领域合作对人才的需求旺盛。”王伟希望通过搭建留学、就业等信息交流的桥梁,为中老合作凝聚更多有生力量。

刘伟:探索区域旅游合作更多可能

近年来,随着澜湄合作机制的推进和深化,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人文交往更加密切,旅游合作也带来了更多的民相亲、心相通,身处旅游行业的刘伟感触颇深。

醉美缅甸文化旅游机构董事长刘伟非常看好中缅旅游合作前景。醉美缅甸文化旅游机构不断发掘缅甸旅游特色文化内涵,与缅甸政府、旅游机构、企业等开展了紧密合作,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对缅甸旅游资源进行推荐。“2019年初,我们协助中国真人秀节目在缅甸取景拍摄。”刘伟介绍,这是大型中国真人秀节目走进缅甸的一次尝试,此档节目也获得两国观众的广泛关注。

在刘伟看来,云南与湄公河国家山水相依,湄公河国家是云南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也是云南出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滇缅旅游合作潜力足、空间广。对于滇缅旅游合作的未来,他信心十足:“澜湄国家旅游城市展现出了蓬勃生机和广阔前景,我也希望能不断探索区域旅游合作更多可能性。”

陈慕筠:为澜湄合作贡献力量

2024年,中国与泰国携手担任澜湄合作共同主席国,这让在云南昆明工作生活了13年的泰国博士陈慕筠倍感自豪。而她的心底还有一份小骄傲,那就是她也正在为澜湄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员,陈慕筠的日常工作是为国际信息技术科技交流等软件产业链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以及开展国际产学研数字技术研究应用等。今年,她将目光投向了中泰数字技术创新及产业应用新变化。“泰中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互补性强,双方可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民间科技交流拓宽合作领域,助力泰中数字经济共同发展。”

如今,陈慕筠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泰籍海外传播官。她拍摄短视频讲述中国故事,让更多泰国人了解中国,拉紧了相知相亲的情感纽带。

“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和身份,未来还将继续带着家乡的朋友‘云游’中国,也将继续为澜湄国家数字经济的合作出谋划策。”陈慕筠说。

阮胡君:携手讲好澜湄故事

“这么多游客在洱海边骑行、游览,但水却很清澈。”这是越南《人民报》驻京记者阮胡君对于洱海的生态治理成效最深刻的印象。

2023年10月,阮胡君随“同饮一江水”2023年中外媒体联合采风活动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在他看来,洱海生态廊道工程保护了洱海生态环境,也因持续向好的生态吸引了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游客慕名前来打卡,而大理的有效保护为澜湄六国的生态保护做了示范。

作为一名来到中国两年的新闻记者,阮胡君深刻感受到澜湄合作已成为深化澜湄六国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有效缩小各国发展差距,推动次区域发展繁荣。

“讲好‘澜湄故事’,发扬‘澜湄精神’,携手应对前进路上的各种挑战,是像我一样的六国媒体人的共识。”阮胡君说。(记者 舒文 王靖中 沈燕 杨春梅 张莹琳 胡丽仙 陈晨)

(原标题:我的澜湄故事)

编辑: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