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助力乌干达减贫与发展——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

发布时间:2023-09-15 来源:新华丝路网 作者:原瑞玲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乌干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农牧业在乌干达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农业基础条件差,生产以小农户为主,农业发展受到财政、技术、投资、耕作方式等多方面限制,部分地区人口仍然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

乌干达是首批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支持的国家之一,在2012—2018年期间,乌干达执行了两期南南合作项目。该项目将中国农业技术和发展经验与乌干达实际相结合,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和分享新理念,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贝丝·贝克多表示,该项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南南合作计划下持续时间最长、最成功的国家项目。

一、基本情况

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政府分别于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在乌干达开展了两期南南合作项目,在谷物、园艺、水产、畜牧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提高生产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同时通过发展农业价值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吸引农业投资,促进农民增收。在一期项目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二期项目主要支持《乌农业领域发展规划(2016—2020)》,重点领域包括园艺、谷物、水产、畜牧、农业综合经营。两期项目中,中国政府共计派出47名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向乌干达提供技术支持,将中国农业技术和发展经验与乌干达实际相结合,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和分享新理念,帮助乌干达提升粮食安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取得良好政治、经济、社会效益,乌总统专门致信盛赞项目成果并希望启动新一期项目。

乌干达项目是首个合作国与东道国元首皆予以书面赞誉的南南合作项目,也是首个利用信托基金开展第三期合作的项目。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积极协调下,乌干达政府决定出资约962万美元,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设立单边信托基金用于支持即将开展的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第三期)南南合作项目。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东道国政府提供的最大规模捐款,也是成功利用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撬动东道国资金支持,发挥东道国主观能动性的典范。

二、主要做法

南南合作在乌干达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双方认真落实有关发展理念,将中国农业技术和发展经验与乌干达实际相结合,明确主体责任、创新发展模式、注重能力建设。

一是明确各合作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制定项目规划。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分别成立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总部、区域和次区域的相关部门联络。中国农业农村部和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组成中方南南合作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协调和跟进,以及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实施方法。乌干达农牧渔业部负责南南合作项目的执行。中、乌、联合国粮农组织三方共同协调制定项目规划,包括预规划和“三方联合规划设计”两部分。通过规划设计,明确各方责任,收集乌农牧渔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重点领域正在执行的项目信息,察明可以作为项目参与单位的机构和工作点,为必要的实地考察和技术会议做好前期准备。

二是中方专家组提供技术支持,探索新型农业模式。完成项目规划等前期准备后,中国派出专家组赴乌干达开展技术援助,通过实施示范项目、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引进优良品种,开展调查研究,在水果、蔬菜、食用菌、稻田养鱼等领域提高乌干达农业生产水平;农业技术涉及杂交水稻、狐尾小米、病虫害管理等。在做好生产指导的同时,中国专家组通过红薯粉、牛肉干等农牧加工示范项目延长价值链;通过“企业+农户”方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通过指导“稻田养鱼”“中国模式沼气”“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方式,开启了当地农业新模式,全面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三是中方提供渠道以加强乌方能力建设。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实地培训和访华考察团两种形式。实地培训的模式多种多样,因地制宜。内容包括园艺、畜牧、杂交水稻、狐尾小米、水产养殖、沼气技术等。项目访华考察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农业发展、项目实施管理、科技示范推广、农牧业生产模式、品种资源、价值链开发、企业投资等。

三、成效及展望

中乌南南合作项目通过技术推广、建设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的方式,全面提升乌干达农牧渔业的技术水平,并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质量。

一是多领域技术生产水平明显提升。该项目为乌干达在多领域提供了技术、能力等方面的支持,有效提升了其在农牧渔业的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推动了乌农民增收和农村减贫。有效提升粮食生产能力。通过南南合作技术援助,乌杂交水稻产量达9吨/公顷—10吨/公顷,约为本地高产品种的3倍;杂交小米产量约为当地常规品种的2—3倍;项目的示范带动了乌境内10多个行政区生产小米70公顷,杂交水稻60公顷,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粮食自给自足,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乌发展农业、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信心。园艺新型技术在大面积生产应用中极有价值。指导乌农科院开展苹果砧木繁育150万株,是过去四年总量的2倍;开展食用菌、马铃薯试验生产及芒果实蝇、柑桔黑斑病的防治试验,在大面积生产应用中极有价值。扩大了畜牧养殖规模。专家组设计利用氨化饲料、种植象草以解决饲料质量和旱季缺草问题,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增加牲畜的可食性和适口性;针对进口鸡笼成本高、养殖户难以承担的问题,专家组自行设计木制鸡笼并积极推广,对扩大养殖规模和集约化生产提供了有效手段。开发了新型水产养殖方式。渔场设计、鱼苗孵化、幼苗运输、鱼塘设计及养殖、稻田养鱼、饲料加工等6个示范项目,使小规模饲料加工产量每天达到800公斤,使鱼苗孵化率从20%提高到80%、幼苗运输成活率从79%提高到98%以上。稻田养鱼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

763d8b25cb29467faecac42fb2926e93.png

中国专家组示范的杂交水稻获丰收

二是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建设全面提高生产生活质量。该项目将发展合作和投资促进相结合,在为乌农业发展提供实用农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引入私营部门,建设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等方式,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延长了农业生产价值链、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农资与市场问题。园区采用“公司+农户”模式,为当地农民提供良种、农资及免费技术服务,同时按照合同收购农产品,搭建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目前已为当地840公顷水稻种植区提供必要的物资供应与技术指导,形成了以核心园区为龙头,梯次辐射带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局面。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保障了农业生产和民生。园区投资20万美元在附近打机井3口、建水池4个,解决了周边1200多户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增加了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园区在当地招聘留学欧美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层管理者6人;聘用专门从事示范区工程与田间管理工作的当地长期雇员216人;由于农业操作的季节性,临时聘用人员达1000人次以上。当地人都以进入园区工作为荣。随着园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计划将带动当地直接就业人数逾万人。

2009年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乌干达和中国一直在进行南南合作,以解决影响农作物、渔业和畜牧业等关键农业领域及农产品的首要制约因素。项目的前两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了全面提高乌干达农业生产水平,三方于2023年启动了第三期项目,将主要聚焦四大领域,建立一个综合技术转让基地,制定水稻和小米高产计划,支持畜牧业改良计划,发展水产养殖价值链,旨在巩固扩大前两期的成效,更大范围推广中国先进适用技术,帮助乌干达从解决温饱的农业向商业化的农业转变。(编写作者: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瑞玲;案例材料及基础稿件来源: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编辑: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