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万水千山总是情

发布时间:2023-05-19 来源:新华社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从霓虹璀璨的南国都市,到星夜辽阔的西北乡村,2500公里的山海跨越因何而成“人间值得”?

三位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怀揣各自梦想从繁华维港奔赴宁夏乡村。种菜、办厂、驻村,个人发展的一小步在不经意间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潮流。刻苦耐劳、同舟共济的“狮子山精神”,在贺兰山下写就新的传奇。

从香江维港到黄河之畔,万水千山传递从未改变的中国心。

1684413976391.png

塞北种菜送家乡

2008年刚来宁夏种菜时,香港人杨晓华专门给自家蔬菜取名为“火舞菜”。“当时在香港很火的电视剧《火舞黄沙》就是在宁夏银川拍的,看到这个名字香港市民就明白这是哪里来的菜了。”杨晓华说。

但现在,他无需再费这份心思。宁夏菜心早已成为香港菜市场上的“招牌”,让更多香港人知道了这个远在大西北的地方。

“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顾客都很认可宁夏菜心。只要标上宁夏菜心,他们就会购买,价格还会比其他地方的菜心高一点。”杨晓华说。

杨晓华的父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在广东省建设供港蔬菜基地的香港人。作为香港中文大学的高材生,杨晓华有着不一样的梦想——让种菜也能全程机械化。

1684413978798.gif

寻寻觅觅之后,拥有较长无霜期、土地资源充足且平整、降雨少但有黄河水灌溉等优越条件的宁夏成为他的“理想之地”。

如今,杨晓华在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投资建设的蔬菜基地面积已超过4000亩,种植的菜心、芥菜、芥蓝等各类蔬菜不仅销往香港、澳门,还深受北上广等地老百姓的喜爱。

“我们差不多算第一批来宁夏建设供港蔬菜基地的人,那时候全区不到10家,现在已有上百家了,宁夏供港蔬菜的名片效应越来越强,同时竞争也越来越大。”杨晓华说。

机械化是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杨晓华告诉记者,在宁夏各级政府支持下,他们已经跨过了最后一道门槛——机械收割。“蔬菜收割特别费劳力,而且需要抢时效,有时菜熟了工人顶风冒雨都得去收割,否则就会影响口感。现在实现机械化,遇到特殊天气也不担心了。”他说。

机械收割与前面所有环节息息相关。地要平整好,不能忽高忽低;田间管理要跟上,否则菜长得高矮不一,收割机一过,有的只割了个顶,有的却连根铲起,甚至带起泥土,最终都会影响卖相。“我们还在不断完善中,希望未来能够大面积推广。”杨晓华说。

这15年,杨晓华几乎整个种植季都待在宁夏,早已对黄河流域的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里差不多算我半个家了,地方宽阔、气候舒服,我也希望继续为这个行业贡献我学到的东西。”他说。

1684413981116.png

丝路逐速迁工厂

“50后”香港人苏维庆瞄准的是宁夏特殊的地理位置。

历史上,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声声驼铃见证了东西方绵延千年的交流;现如今,一列列“钢铁驼队”正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互动的重要桥梁。

苏维庆主营制衣业,企业总部设在澳门,上世纪九十年代将生产线搬到广东江门市。2019年,他成立宁夏荣耀制衣有限公司,厂子设在银川市贺兰县欣荣村。

“我们的主要市场在欧洲,通过中欧班列发货非常便捷。”苏维庆说,与海运相比,中欧班列只需一半时间就能将产品送到欧洲客户手中,这是很重要的“竞争力”。

1684413968020.gif

能参与到祖国内地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事业中,也是苏维庆来到宁夏的原因之一。欣荣村村民均是从被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而来。入驻以来,荣耀制衣积极吸纳培训村民进厂就业,目前有70多名员工,绝大部分为女性,月收入在3500元到5500元之间。

张彩彩是厂里第一批工人之一。以前她主要打零工,很累,收入还低。“有了这份离家近的工作,我可以养家,而不必伸手朝老公要钱。”她说。

苏维庆说,虽然工厂发展与预期有一定差距,但能解决这些移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他觉得很开心。

“工厂面临的困扰从来不是订单,而是工人不足。”苏维庆认为这也说明移民村发展得好,村民有了更多就业的选择。他们正努力解决招工难题,期望年底前能达到200人规模。

苏维庆对荣耀制衣的前景非常乐观,正在抓紧装修办公大楼,希望能将其打造成宁夏招商引资的成功标杆,利用好中欧班列等优势,吸引更多港资、外商来这里投资创业。

1684413980672.png

驻村做事追理想

2021年,“80后”香港青年汤振威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他成功申请成为宁夏“选调生”,被派驻到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兴盛村驻村两年。

很多人觉得他的选择不可思议,但汤振威自有主见:参与西部大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村主任助理,汤振威需承担从写工作简报到帮助村民申请社会保险在内的各种工作。“刚开始确实有落差,这里环境虽比我想象中好,但工作却比预料的更琐碎。”汤振威说,他不断调整心态来适应这种变化。

这一年半来,他睡铁床,出入牛圈、温棚,与农民“唠嗑”,希望能将自己所学所能充分发挥出来,带动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发现村里温棚里种植的蔬菜和水果都是低附加值品种后,他联系了东部江苏省的草莓种植者,邀请他们来这里引领带动草莓种植产业发展。

“村民相对比较保守,因为投资一个温棚要花不少钱,村民自己没技术、没销路,不敢冒险。但是在这一年,他们看到了草莓怎么种、怎么卖、效益怎么样,已有不少人来询问能否参与进来。”汤振威说。

1684413964482.gif

教育也是汤振威关注的领域。为了能陪伴孩子,他让妻子带着三个孩子长期定居银川;而在这个人情味十足的小村庄,他也在假期义务开设“清华小学堂”,进行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基础教育,希望带动孩子们更有趣地学习。

今年,汤振威想把电商作为“突破口”。他邀请专业人士来给村民做培训,期望能培养出“乡村网红”,宣传风土人情,推广特色农产品。

“我很庆幸自己听从内心召唤来到西北。”这位香港青年说,人生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金钱,能为地方、为老百姓做点事,正是他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最佳途径。

1684413966791.png

总策划:赵丹平、顾钱江

策划:卫铁民

监制:闵捷

记者:艾福梅、白舸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宁夏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编辑: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