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风从海丝来

发布时间:2023-11-26 来源:浙江宣传公众号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公元1291年,在中国待了17年之久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沿着京杭大运河抵达杭州、南下泉州,后扬帆于太平洋、印度洋,经波斯回到故乡威尼斯。他将中国瓷器和中华文化带到欧洲,也为后世留下《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东方文化的传播使者。

走出历史的烟尘,故事正继续书写。732年后,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来自全球13个国家16个海丝沿线城市的代表来到浙江温州,参加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共话海丝遗产价值与海丝文化传承。

从历史走进现实,今天,我们该如何当好当代“马可·波罗”,讲好新时代海丝故事,使之乘风而行、远播万里?这其中有何门道?

3&tp=wxpic

浙江温州乐清湾港区 图源:视觉中国

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海丝之路的开辟与兴盛,见证着“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商贸繁华。那么,这些文化遗产中藏着怎样扣人心弦的故事元素?

勇敢的心。自秦汉始,商贾使节们冲破惊涛骇浪,将冒险与征服的生命叹歌,吟唱为商贸与文化交流的赞歌。从徐福东渡开创中国远航先河,到郑和历经28年七下西洋;从宋朝周伫辗转移居高丽参政,到近现代浙商闯五洲拓市场……无论是大海还是商海,探究未知世界的勇毅壮举,敢为人先的开拓拼劲,从不曾随风帆远去。

神秘的谜。自水下考古打捞“南海一号”沉睡历史开始,“华光礁Ⅰ号”“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这些世界级的重大考古发现,如一个个时光宝盒,等待着人们从中进一步探寻历史切片。

一直以来,世界遗产名录中,码头遗迹较少。2022年考古发现的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码头、航道、航标等要素齐备,被考古专家认为有“补白”之功,成为海丝申遗工程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如今,我国公布有63处海丝史迹遗产点和关联点,每一处都像一扇“穿越门”,开启探究海丝文明的窗口。

碰撞的美。有学者曾说:“连接陆地的不是大海,而是航海的人。”海丝之路,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的接触、交流与碰撞。

在遥远的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为何会产出“别样青花”,一举成为欧洲瓷都?百余年前,法国博物学家为什么拿着元代温州人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法文译本,寻访到吴哥窟遗址?海洋虽隔绝,文明自通达。西学东渐、东学西传,文明碰撞,绵延不绝。

在蔚蓝的大海里,海丝留下无数生动的故事。千帆之下,这些故事都是烛照古今的文化馈赠。

1&tp=wxpic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 图源:新华社

海丝珍存无数,该如何找到其间的内核肌理?

先来看一粒种子的旅行。唐末五代,通过海丝之路,占城稻的种子“漂洋过海”抵达福建沿海,在宋代得到大面积推广,自此成就“苏湖熟,天下足”的盛况。如今,中国企业来到占城稻故乡老挝,与当地合作培育优质香米,一举结束老挝稻米零出口的历史。

一粒种子的力量,佐证一个道理:海丝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美美与共应该成为普遍性的文化追求。我们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它,从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来品味它,就能更好地理解海丝之美、传播海丝风华。

讲故事的“道道”有很多。笔者认为,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当下,要解构与建构海丝故事,需要把握两个叙事逻辑:一是“场景”逻辑,把中国故事置于广袤的世界文明“海域”里;二是“时间”逻辑,把当下故事编织进海丝千百年的文明卷轴里。

从这样的叙事逻辑出发,讲好海丝故事还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其一,古与今。遗存不是尘封的古董,流淌于时间长河里的海丝文化,自有连接当下生活的“密码”。读取这个“密码”,使之在“今天”的语境中找到正确打开方式,让海丝故事融入当下生活,具有挑战性也最具价值。

其二,物与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过,“我们不缺文化遗产,我们缺的是人文关怀”。海丝故事资源的深耕细作,需要摆脱见物不见人的窠臼,见人见事、重形重意。找到人、事、物的有机链接,方可触摸到无垠波涛上泛着光芒的人文温度。

其三,情与理。精准传播海丝故事,“陈情”和“说理”不可偏废。但人情味是最丰富的佐料,个体经历与生命观照,最能勾连起人类共通的情感。如果国外受众产生了情感共鸣,认为“这不仅仅是为中国也是为我们而写的故事”,那么海丝风华就会变得更有吸引力。醇正绵长的人情味,是隐藏在故事背后那最动人的风景线。

=1&wx_co=1

老挝农民在中国企业开发的农业产业园中种植稻米 图源:新华社

远山近岑,天风海涛,不同的视角下,风景自是不同。

这从一个侧面启迪我们,海丝是跨越万里、绵延千年的宏大叙事。与其在遥望大海、遥想当年中找角度,不如找到与“当下”、与“自身”最有关联的话题。笔者想到三句话:

从“我”到“我们”。海丝的故事,不是单一主体叙事。帆影重重,叠映的是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各自精彩的闯荡故事,每一国、每一人都是恢宏史诗里的主角。自2018年广州、宁波、南京三市发起倡议,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员已拓展至34城。从海丝之“门”走向海丝之“盟”,各城展其美、尽其力,形成更大声量。

这两天,在2023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上,海内外海丝沿线城市的代表都是活动“主角”、叙事主体。大家一起讲述开放、创新、融通的故事,联合发布海丝城市创新发展合作倡议,构建的正是“我们一起”的传播理念。

从“文”到“文化”。“大海是非凡的和声家。”“文”有差异,“化”在融合。对自身文化挖掘得有多深,故事叙事高度就有多大。在金华,一台婺剧走进非洲,亮出文化“传家宝”,也就找到了故事切入点;在温州,龙舟“出海”和“引流”,点燃国外爱好者的兴奋点,也找到了新的文化交流赛道。

海丝沿线各城市以友好城市协作、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等建立合作关系,突破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叙事框架,亦是探索人文交流、民心联通、美美与共的时代话语。

从“外”到“不见外”。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籍教授潘维廉在厦门生活30多年后,写下《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等30多本书籍介绍中国,这种“不见外”受到习近平主席的赞赏。“海丝万里路,与君共一程”。有着“当代女马可·波罗”之称的意大利人唐云,用半生探寻中国文化,定居温州后循着海丝遗迹,出版意大利语书籍介绍中国非遗之美。让“老外”不见外,让老外书写“不见外”的故事,海丝故事才会有更多“传播大使”。

故事能载着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穿越时空去“旅行”。越过千年,海丝路上那开放、包容、互鉴的恒久力量,如同一道道灯塔之光,绽放穿透时空的人文华彩……风从海丝来,故事未完待续。

(原标题:风从海丝来)

编辑: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