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中国种”,收获心连心——市场监管总局参与助力中巴两国农业领域合作

发布时间:2023-12-28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十周年。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已渐入佳境,正不断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向高质量发展。

19.png

受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巴基斯坦本地稻种的产量较低,每亩仅能产300—400公斤。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国际司的指导下,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泰州市标准化院、湖南省标准化院以稻种产品为切入点,制定推广稻种繁育栽培技术规范,形成农业NQI合作协议,帮助巴方提升水稻种植规模与能力。

中巴双方开展杂交水稻技术合作以来,中方通过对巴基斯坦当地农民的科学指导和技术培训,改变当地人原有的水稻种植观念,使其接受更加科学、现代化的科技种植,巴基斯坦本地杂交水稻的产量达到了每亩700公斤。

——依托“小而美”,合力渡难关。

2022年6月至9月,巴基斯坦多个省份遭遇多轮暴雨侵袭,引发当地严重洪涝灾害。水稻收成是受灾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洪涝灾害给当地农民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霾。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小而美”项目帮助巴基斯坦夏季严重洪灾后快速实现灾后重建。中国优质稻种种植期短且抗逆性强,帮助巴基斯坦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使其得以顺利渡过难关。

——标准规则“软联通”,提高产量。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参考中国与巴基斯坦自然气候类似地区,如新疆、甘肃等地的水稻培育经验,形成适用于巴基斯坦的水稻稻种繁育标准和水稻栽培技术规范标准。中方通过对播种、秧田管理、移栽、大田管理到后期的花期预测、人工授粉、收割等耕种流程的规定,帮助巴方实现属地化的科研、生产、销售,进一步实现高水平输出模式。

20.png

——标准试点合作,深化互惠共赢。

依托红旗种业、隆平高科在巴基斯坦设立的杂交水稻研究基地,用标准化种植手段进行杂交水稻种植,“颠覆式”地改变了试验田农民对水稻种植的认知和当地种植户水稻的亩产量,用品质征服了巴基斯坦当地农民。泰州市标准化院与巴基斯坦农业研究委员会取得联系,希望通过国家层级与社会团体层级之间的双向推动,助力构建“标准机构+企业”、“理论+实践”的中巴水稻合作新格局。

编辑:蒋雅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