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携手打造城市可持续发展标杆

发布时间:2024-03-22 来源:新华社 作者:熊琦,乐文婉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0840df87fb1e4404bcf49cf24f5194af.jpg

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启动区能源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3月19日摄)

新华社武汉3月21日电(记者熊琦、乐文婉)大型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和保温散热、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自动运行、周边场地采用海绵城市技术……步入金字塔形状的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贯穿其中的低碳节能理念让人印象深刻。

“可持续城市不仅是可能实现的前景,更是我们必须实现的目标。我们在武汉开展的讨论、提出的疑问以及取得的成就,都将为我们未来在生态转型各领域开展更多、更广、更多元的合作铺平道路。”3月20日,法国驻华大使白玉堂在第七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视频致辞中表示。

当日上午,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签约十周年暨第七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武汉市蔡甸区举办。超过500名中外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人类共同课题。

f63d2afadc9443bd81b6e167c900a6bc.jpg

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永久会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3月19日摄)

十年前,中法生态城正式落户“知音文化”的发源地——武汉蔡甸。十年过去,武汉市西南角一片39平方公里的池塘田野上,一座生态新城已拔地而起。

沿着生态城大道向西行进,武汉首座大型分布式能源站映入眼帘。作为可集中供冷供暖的“超级中央空调”,能源站项目一期工程已建成,总供能面积可达103万平方米。

“空气、土壤和水中本身蕴含着一定的热量,但属于低位热能,无法直接利用。能源站采用中法两国先进的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空气源热泵等设备对能源进行梯级利用、多能互补。”能源站相关负责人说,能源站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已达到40%以上,未来还将引入污水源热泵,从城市污水中获取热能。

太阳能光伏板发电、安防机器人园区“跑腿”巡逻、5G监控系统对园区水电进行智慧管理……经北京绿色交易所碳中和认证的光控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是中法生态城探索零碳产业园区的样板之一。

bd8e8adf1151461d82dad68f32b0a3d5.jpg

3月19日,泰坦机器人在特斯联智慧产业园内巡逻工作。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产业园内‘智慧’无处不在。”产业园技术工程师杨士波说,通过“光储直柔”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面板的自发电可满足园区20%的用电量。在双碳智慧展厅大屏上,光伏系统、储能系统、电网系统、电力负荷等实时数据一览无余,实现能源按需分配,真正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留法城市规划师李秭尧在中法生态城工作了10年,见证了这座生态之城的一步步成长。

“生态城借鉴了法国的城市建设理念,在路网设计过程中就确保了每条支路、次干道能在500米至1公里距离内到达城市主干道,打通了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李秭尧说。

为了步行和骑行便利,生态城大多数道路还设置了2米宽的绿化带、2.5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3米宽的人行道,城区的绿色交通出行率现在高达90%。

“我们看到基础设施和雨水花园逐渐成型,湿地被整合到各地块中,城市和水域交界处的环岛湿地链被完整地保留。这背后是法中双方规划师紧密携手合作的成功。”法兰西建筑院院士乐嘉说。

作为中法两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十年来,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累计完成投资727亿元,招商引资总额103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亿美元,蓝绿空间比例达62.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已成为国际合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

20日上午,在第七届中法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活动现场,58个聚焦生态环保、绿色经济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达到606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9个,包含法资项目11个。

“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法关系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说,中法双方正不断开拓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在内的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利,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编辑:路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