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欧罗巴的第一站

发布时间:2024-01-05 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王益敏, 何泠瑶, 许伊雯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有人说,在这个欧洲国家,华人适应度100%。亲身体验一番,此言实属不为过。

这是华商最集中、华人圈最多的欧洲国家之一,华人总数超6万,有5所孔子学院,发行中文报刊,开设中文、当地语言的双语学校,这在整个欧洲都非常罕见。

这个遥远的国度,就是匈牙利。它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也是中国人沿“丝绸之路”进入欧洲的第一站。

在匈牙利,华人如此多,适应度如此高,一是归功于当地友好且宜居的环境,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共建“一带一路”牵起了两国的民心,让人们彼此心意相通,命运紧紧相连。

进入欧罗巴的第一站

在布达佩斯城区,穿梭于欧亚市场,连绵的商铺望不到尽头,狭长的广场走廊,小商品铺满货架和地面,只留出一条窄窄的过道。拉着小车的匈牙利人,遇到你会热情地打招呼:“Hello China!”

玩具、彩灯、小家电……花样繁多的商品,贴着中英文标签,大多来自义乌、广州、东莞。周围是熟悉的亚洲面孔,就好像置身中国,这里是匈牙利华商最集中的市场之一。

“这里就和义乌小商品市场一个样。”匈牙利丽水商会会长徐忠南说,欧亚市场是整个中东欧的货品集散地,也是中国货进入欧洲的第一站。商品大多来自中国,经过匈牙利中转,再发往欧洲各地。

浙江人在这儿的创业故事,几乎与匈牙利的华人历史一样长。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匈牙利对华开放海关,当时有过免签政策,很多华人在此时进入匈牙利。

徐忠南说,最初这里叫四虎市场,是一个很大的露天市场。原本是一片荒地,华人很聪明,发现这里能做生意,就风吹日晒地摆摊,当时连厕所和厨房都没有。

那时候,小商品很稀缺,周边国家的人要来“跨国抢货”。早上市场大门还没开,大家就堵在门口,一车车的人像旅游团一样过来。东西一旦摆上桌,立刻就被抢空。徐忠南说,大家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挣来的。

很快,四虎市场成了中东欧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吸引大量的华商,还有越南、阿拉伯地区和匈牙利周边国家的商人。后来,华人建起了新的市场,有了遮风避雨的场地。

回忆起艰辛岁月,匈牙利丽水商会秘书长季红莲很感慨,自己20岁出头时出国,开始懵懂地学做生意,在这里成家立业、结婚生子,那时没有购物商场,买个结婚戒指都找不到地方。

季红莲在匈牙利生活了30年,做着礼品生意,小商品90%来自义乌,她每年回两三次义乌,每趟采购十几个集装箱,运到匈牙利。每逢当地节日,周边的斯洛伐克人、捷克人、塞尔维亚人都会过来采购。

“这个市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好,匈牙利是欧洲交通枢纽,像一个欧洲的桥头堡,大家来这里进货,就像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走动,非常方便。”季红莲说。

季红莲的孩子在这里出生长大,会说流利的中文和匈牙利语,在罗兰大学读书。她每年都会带孩子回祖国,参加华侨寻根之旅。

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季红莲有切身感触,因为中匈关系特别好,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这儿的经商环境越来越好。

闯荡30年的生意经

从做小商品、小生意发家,到各行各业全面开花,在匈牙利的浙商,几乎与全球浙商的轨迹同频: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壮大,融入当地发展。

在布达佩斯众多古建筑之间,一栋气派的现代化大楼格外显眼。在宽阔的大平层里,崭新的商铺和办公间已装修完工,静静地等待人们光临。

为了建成这栋商业大楼,匈牙利青田同乡会执行会长叶小荣付出了多年心血,他指了指瓷砖、沙发、桌椅、灯具说:“这些都来自我的公司。”从大楼设计到建材,再到招商引资,他都亲力亲为。

1999年,叶小荣从青田大山里走出来,要先步行5公里,到大马路上找车,再漂洋过海来到匈牙利。他是村里第一个出国做生意的,其他大多数人在国内打工务农。

生意做成了,叶小荣就带了几个老乡过来,把公司做大,后来老乡们又带来了亲友。他们做过服装、建材,做过电商平台,又做起商业地产,如今叶小荣已有36家公司。

靠着一个带一个,他们牵出了一个“老乡会”。叶小荣颇为自豪地说,当时村里总共800多人,现在有300多人在他公司,分布在匈牙利、波兰,以及国内的广州、佛山、义乌等地。

如今,他的富力购物广场即将开业,这是个集商铺和写字楼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拼多多、阿里巴巴等中资企业即将入驻。

近年来,许多中国大公司在匈牙利建厂设公司,宁德时代、华为、中兴,为什么会看中这里?叶小荣解释,整个东欧版图里,匈牙利几乎处于最中心的位置,物流发达,人工成本相对低,税费、土地成本也低。

当然,大环境也是企业很看重的因素。叶小荣觉得,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中匈关系越来越好,“当地人很友善,我们在这里做生意,感觉自己不是外地人,而是当地人。”

这三十多年,匈牙利华商越来越多,传统的贸易行当竞争激烈,浙商也在不断寻找蓝海。

“我不做批发,不做贸易,我就想做点差异化的产业,做生产、搞研发、做高科技。我也想为当地做点事,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匈牙利欧侨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晓荣告诉记者。

1991年,詹晓荣来到匈牙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他创建了匈牙利欧侨实业公司,主动投身“一带一路”落地项目建设。

在匈牙利,有个百年历史的伊卡鲁斯工业园,伊卡鲁斯曾是一个享誉全球的汽车老牌子,但工业园已荒废近十年,厂房破败萧条,企业负债累累。

2019年,具有敏锐商业眼光的詹晓荣看到这个园区时,立马作出大胆决定——收购园区,要将它改建成集现代产业园区和文化交流中心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如今,园区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化厂房林立,占地30多万平方米,房屋近20万平方米。

重整后,这个“匈牙利欧侨科技产业园区”主要为汽车制造、科技制造以及贸易、物流、仓储等提供平台。近几年,国内一些汽车配件、新能源公司,也在这里落户。如今有150多家企业入驻,主要来自欧盟国家,约10%来自中国。

“要在海外发展,必须要融入当地,更要民心相通。”詹晓荣特别注重与当地百姓的交流,他在当地举办伊卡鲁斯纪念日,为老百姓提供公共活动空间,开设文化展览,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

东西方往来的2.0版

展望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十年,东西方会有怎样的往来?我们在匈牙利找到了一些答案。

在唐人街東昇广场的正武国际武术中心,处处是熟悉的传统中式建筑风格。武术中心设有一个茶室,摆着文竹和古筝,穿过一个拱形门,就是太极练习室,墙上挂满了奖牌。

在这里,潮新闻记者偶遇了一位匈牙利的太极拳高手,她最近刚刚斩获欧洲锦标赛的太极拳亚军。她一头白发、一袭长袍,为我们展示了一套太极拳,动作优雅、行云流水。

她叫Kata,中文名叫高道,在这里学习太极,师承一位中国老师。

“太极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见了我自己。”高道热衷中国文化,不仅练习太极拳,还喜欢饮茶和中国书法,她欣赏中国文化里的美感,“正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太极也永无止境。”

其实,整个東昇广场都是浙籍侨商陈中一一手创办的。“我想做唐人街的2.0版,不仅有中国餐馆,卖中国商品,更要输出中国文化。”他说。

在匈牙利旅居多年,陈中一发现这儿的人喜欢中国文化,对太极尤其感兴趣。于是,他请来了中国国家级专业运动员当老师,建起太极武术中心,面向当地人和华人开课,不仅教太极拳,还请他们喝茶,听中式音乐。

如今,这里成了一个中国文化角,有200多名会员,老人、小孩都有,大多是匈牙利人。“我们这儿已经出了匈牙利冠军、欧洲锦标赛冠亚军,还蝉联10次匈牙利的太极拳冠军。”陈中一说。

在布达佩斯的另一隅,有一个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是推介中国文化的官方机构。它旨在帮助匈牙利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旅游资源,促进中匈文化的交流和友谊。

中文、汉服、茶文化、丝绸文化……在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的牵线搭桥下,这里上演了许多精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最近,一场“丝路绮粲—中国丝绸艺术展”在布达佩斯举办,数十件中国古代丝织物漂洋过海,来到多瑙河畔,掀起观展热潮。

“这个丝绸艺术展,是我们和杭州丝绸博物馆以及匈牙利当地联合承办的,这也是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活动,为期一个半月的展览,受到了匈牙利民众的广泛欢迎。”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金浩告诉记者。

在金浩看来,匈牙利的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持开放态度,匈牙利有5所孔子学院,有一批学中文的年轻人,他们都非常向往中国,“我们希望通过汉服、文创等形式,让更多匈牙利年轻人爱上中国文化。”(记者 王益敏 何泠瑶 许伊雯)

(原标题:潮新闻“一带一路看今朝”全球新闻行动探访匈牙利 闯荡欧罗巴的第一站)

编辑:韩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