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绘|授人以渔——中国农业技术助力苏里南农户增收致富
阿什温·杜基
是住在加勒比国家苏里南萨拉马卡区的一名青年农户
眼下正是柚子丰收季
在杜基家的果园里
树枝低垂、硕果累累
杜基和弟弟带着工人们忙碌采摘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家的果园里,农户杜基在收获柚子。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家的果园里,农户杜基在收获柚子。
杜基是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技术援助项目
所帮扶的农户之一
杜基的家就在合作中心附近
中国专家几乎每天都会去杜基家的田地
在种苗培育、肥料使用等各个环节对他进行指导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家的果园里,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的农艺师杜时云(左)、刘经国(右)与农户杜基合影。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家的果园里,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高级农艺师杜时云(右)与农户杜基一起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2022年,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技术援助项目启动
单多吉总统专程出席启动仪式
该项目计划举办10期集中培训班,目前进行到第三期
中方派遣相关专家赴苏
开展农作物引种、选育、繁育、栽培等试验以及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
这是4月3日拍摄的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项目。
按照项目实施方案
培训通过理论教学与田间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面向当地大规模种植户、农牧渔业部门工作人员及项目基地附近农户
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中国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
掌握1至2门实用农业种植技术
培养学员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
逐步提高苏里南农业技术科技含量
这是4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项目。
这是4月3日无人机拍摄的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
从前,杜基家里经济困难,连买农具都要向亲朋好友借钱
如今,得益于中国专家带来的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苗
杜基种植的辣椒、茄子、西瓜等作物
产量翻了一番,年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不仅能在本地市场销售,还出口到邻国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一处西瓜田里,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农艺师杜时云(中)、刘经国(左)向农户杜基讲解如何给西瓜剪枝。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家的田地里,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农艺师杜时云(右)、刘经国(左)与农户杜基一起,给刚移栽到地里的西瓜秧苗浇水。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家的田地里,中国农业技术专家与农户杜基一起,将西瓜秧苗移栽到地里并施肥。
阿什温·杜基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
去年,他还带家人一起去欧洲旅行
目前,杜基一家每年能有7万到9万美元的收入
还在父母的房子旁边又盖了一座新房
这是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拍摄的农户阿什温·杜基的新房。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在他的新房里。
这名青年农户知道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还认为“这么好的倡议”与自己息息相关
“能帮我们把农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苏里南农牧渔业部官员雅松·巴克告诉记者
一些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每天乘车两个半小时来中心参加培训
再把学到的技术带回去传授给身边农户
风雨无阻,对学习中国技术充满热情
4月3日,在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农业专家准备前往大棚授课。
这是4月3日拍摄的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项目的农业大棚。
4月3日,在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农业专家在大棚讲解秧苗移栽技术。
4月3日,在位于苏里南萨拉马卡区的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学员在学习中国农业历史和饮食文化。
来自湖南的蔬菜育种栽培专家苏利荣说
合作中心深得当地农户信任和喜爱
不少人带着问题上门请教
苏里南政府部门经常组织中国专家
到当地农场和生产基地调研和指导
“我感到我们真正走进了苏里南人民的心里。”他说
■↓点击观看视频↓■
2024年是中国同苏里南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5周年
苏里南是第一批同新中国建交、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以及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的加勒比国家之一
作为加勒比地区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
苏里南也是西半球首个把中国春节作为法定假日的国家
中苏两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策划:王建华 赵凯
统筹:伍婧丹 何冰 闫亮
本期主编:石枫
摄影:李梦馨
参与记者:何冰 赵焱 王林园 王植樱 保罗·洛佩斯
编审:徐金泉 邹广萍 石枫 戴翘楚
海报:石枫
视频:新华社摄影部AIGC实验小组
世界故事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拉美总分社 墨西哥城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