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共建“一带一路”,开启互联互通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3-12-29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陈志华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十年取得显著成果,在促进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复杂,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诸多新挑战。未来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应继续坚定设施联通的优先建设方向,着力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基建品牌亮点,加强与共建国家基建规划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建设一批“小而美”的项目,凸显绿色和可持续主题。

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十年来,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主要内容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取得了重要进展。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空间架构建设进一步完善。

陆上交通设施方面: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一批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项目,如中老铁路、蒙内铁路、雅万高铁、佩列沙茨大桥等。这些项目极大地压缩了运输时间和成本,提高了货物和人员的流动性,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港口及海上航运方面: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建设运营了一批港口和航线,如比雷埃夫斯港、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科伦坡港等,国内各港口也不断提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网络,如青岛港十年来开通“一带一路”集装箱航线80余条,增强了我国与各国间的海上运输能力,加强了海上安全合作。

机场建设及航线方面:我国已与10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57个共建国家实现空中直航,中国与柬埔寨合作建设的暹粒吴哥国际机场也于2023年10月开通。这些项目与合作提升了我国的空中通道能力,架起共建“一带一路”空中桥梁。

信息网络设施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建设了一批光缆、卫星、数据中心等项目,如中欧“数字丝绸之路”、中亚数据中心、中巴光缆等。这些项目提高了参与国家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增强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推动了数字经济和创新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全球经济方面:疫情的后续影响仍在持续,人员、物资、设备的正常流动尚未完全恢复,全球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项目融资渠道收窄、融资风险增加,同时也导致相关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偿债能力减弱,共建“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可能受到阻碍。

地缘政治方面: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区争端爆发,边界纠纷、民族冲突不断,全球局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这将对共建“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的稳定开展带来威胁。

国际竞争方面:2021年6月美国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欧盟随后提出“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计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竞争格局,未来随着各方项目推进走实,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也对共建“一带一路”基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未来建设的重点内容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和目标,也是推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贸易往来、人文交流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提高和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转和高质发展。

(1)强化顶层设计与革新

加强规划和协调。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推动陆、海、天、网立体空间架构的系统性升级,与共建国家的发展战略和需求相衔接,充分考虑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制定和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和计划,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总体框架和路线图,确保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改革与创新。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基础设施治理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透明度、公平性和竞争力。与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先进理念和技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能力和附加值。

(2)建好标杆项目,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品牌亮点

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一项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工程,也是一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工程,一项国际形象和声誉的工程。我们应该着力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基建品牌亮点,展示和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特色和优势,赢得和增强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和信任,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统一和提升。

不断提升标志性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维护并提升亚吉铁路、蒙内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已通车项目的运营水平,扎实推进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皎漂港、瓜达尔港、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以及瓜达尔新国际机场等项目的建设运营;保持中俄、中亚、中缅油气管道的稳定运营;大力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推动亚欧大陆物流新通道的建设。

做好标杆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同时,注重弘扬共建“一带一路”基建的文化和价值,如合作共赢、互利互惠、互学互鉴、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基建的共同和普遍的理念和目标,增强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基建的人文交流和社会融合,树立共建“一带一路”基建的良好品牌形象。

(3)建设“小而美”项目,凝聚共识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追求规模和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和效益,不仅要满足当下的需求和发展,也要考虑未来的影响和后果,不仅要关注经济的效益,也要关注社会的责任和环境的保护。我们应该打造一批“小而美”的代表性项目,关注公共基础设施、卫生健康、绿色生态、农业合作、水利、林草发展、减贫和人道主义、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以接地气、聚人心、低成本、可持续为导向,以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目标,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提升。

选择和推进“小而美”的代表性项目,要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潜力,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和社会效益,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民生福祉,有效展示和传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和价值,赢得和增强当地的认同和信任。如通过鲁班工坊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通过“深系澜湄”“国际爱心包裹”“光明行”等项目拓展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结合援外资金和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和粮食安全工作。

(4)建立共建“一带一路”基建标准认证体系

标准意味着话语权,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项中国提出的公共产品,需要构建一个全球认可的基建标准认证体系,使得后来的国际基建项目能够以共建“一带一路”基建标准为建设规范。

对接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准和规则体系,充分参考和借鉴国际通行的标准和规则,如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社会责任标准等,制定和实施一套适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标准和规范,包括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验收、工程运营、工程维护、工程评估等,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基建统一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管理体系,提高共建“一带一路”基建质量和安全,形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标准共识和规则共治,保障共建“一带一路”基建信誉。

凸显绿色主题。共建“一带一路”基建标准需充分遵循和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和保护当地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气候环境等,注重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循环经济等,注重和管控污染物排放、废弃物处理、碳足迹等,注重和提升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注重和参与国际的环境合作和治理,注重和履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绿色承诺和目标。

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力的全球性合作和发展的工程,我们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核心,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基建品牌,建立国际化的基建标准体系,不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和发展,为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贸易往来、人文交流、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作出积极的贡献,推动实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目标。(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陈志华)


编辑:蔡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