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履职 共话丝路——代表委员履职记

发布时间:2020-05-26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李晓红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两会,话民情,倡民意。“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代表委员作为百姓心声的代言人,他们深入基层,结合本职工作,为丝路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在一次次的尽职履职中,书写着对丝路的热爱。

这些履职故事,真实而有力量,热情而有远见。他们的努力,让丝路故事从历史走到了现实并迈向远方;他们的奉献,让丝路故事在现实中扎下了根,并开出了花儿。

王杜娟代表:让“新国货”畅销“一带一路”


图为王杜娟,来源:河南发布

“河南在‘一带一路’上最畅销的‘新国货’是什么?是由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生产的盾构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杜娟自豪地说。

全球首台紧凑型超小转弯半径硬岩TBM“文登号”、全球最大直径矩形盾构机……这些都是王杜娟带领团队攻关的相关产品。顺着她在世界地图上手指的方向,一台台“国货盾构”沿着“一带一路”出口到阿尔及利亚、意大利、丹麦等21个国家和地区。这是一组让人骄傲的数据:2017年、2018年、2019年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今年自2月10日复工以来,中铁装备已经制造了近20台盾构机。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国际化之路。”王杜鹃说,国际化会倒逼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创建方面不断提升水平。她建议政府要搭建平台助力企业“走出去”,同时要对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加大支持力度和政策引导。

马东平委员:岁月中探寻文明 用历史视角讲述丝路故事

图为马东平,来源:每日甘肃网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说:“如何更好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始终是我研究思考的重点。”

基于此,马东平将视野更多地聚焦在甘肃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上。她挖掘运用甘肃历史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以学术研究成果为支撑,以文物实物展出、影视文学作品等为主要形式,大力挖掘整理、宣传展示丝路沿线国家和人民文化交流故事。她围绕“唐蕃古道”联合申遗工作,积极参与甘肃省社科院联合西部一些地方社科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推进的《唐蕃古道申遗的前期研究》项目。

历史,赋予了我们文化的积淀;文明的交流,让心灵相交穿透岁月绵延至今。在这条文明、文化互鉴之路上,马东平还在孜孜不倦地前行、探索着。

王茂虎委员:交流话友谊 小语种建设打开“一带一路”友谊之门

图为王茂虎,来源:中国网

全国政协委员、《今日中国》杂志社副总编辑王茂虎同样积极关注着“一带一路”相关建设。

2013年,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学阿拉伯语专业的王茂虎很是激动。在他驻外期间,亲眼见证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走深走实,中国“朋友圈”变得越来越大,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语言的交流。但在为阿拉伯朋友介绍中国经验的时候,他发现外语翻译尤其是小语种高层次翻译人才供不应求。

2019年,王茂虎便针对小语种翻译人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问题,提交了《关于建立健全我国小语种翻译人才管理体系的提案》。这一提案很快便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馈。

沟通,离不开语言这一媒介。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无疑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提供了助力。

或许,这样的切入点很小,但就是这些星星之火,聚集在一起,汇聚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燎原之火。

这样的丝路建设者,还有很多。他们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他们扎根本职工作,并着眼国家发展大局。他们的热忱与奉献,让“一带一路”更有温度、广度和深度。

编辑:李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