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果(金)感受中国深远影响力:“中企故事”被编成歌曲

发布时间:2017-07-20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邢晓婧
文字放大 文字缩小

刚果(金)员工在中企餐厅吃饭。员工可免费享受中刚两国菜品。(图片来源:环球时报 邢晓婧摄)

人口近8000万,国土共234万平方公里,作为非洲面积第二大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金』)却几乎只留给外界几个模糊的印象:穷、安全形势堪忧、原比利时殖民地。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这个远在1.2万公里之外的中非国家是他们一辈子都不会踏足的地方。然而,如果他们来到这里,或许会跟《环球时报》记者一样收获意外的亲切感:看到街上中国人来来往往,听着电台里播放歌曲《死了都要爱》,与操着流利中文的刚果(金)人愉快地交谈,感受中国在这里深远的影响力……

学中文,学最先进的知识

《环球时报》记者在刚果(金)第二大城市卢本巴希采访时,遇到了会说流利中文的乔纳·木卡酷。记者刚开始颇为意外,毕竟刚果(金)的官方语言是法语。

这名30岁刚果(金)青年的中文技能可以说是由中国人培养的。6年前,刚果东方矿业(CDM)与刚果(金)顶级学府卢本巴希大学联合推出项目,选拔该校优秀学生免费去中国留学两年。当时,该项目吸引了160余人报名,经过数学、英语、法语和刚果文化四门课程笔试与两轮面试,最终选拔了包括木卡酷在内的6人。2011年8月30日,木卡酷开始了在中南大学的留学生活。出发前,他听说中国什么都有,便没带太多行李。高楼大厦、高速公路、街边的花坛……看着眼前这些在刚果(金)见不到的景象,初到中国的木卡酷惊呆了。令他欣喜的还有,“学校里每个教室都有电脑,每个宿舍都有空调”。

木卡酷对《环球时报》记者回忆说:“那时候,我每天8时上班,5时下班,加班复习到晚上8时,再去中国同学的宿舍练习口语。”之所以是“上下班”,而非“上下课”,是因为“这是刚果(金)公司出钱派我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工作”。两年后,一同留学中国的6人中,最优秀的3人拿到了CDM聘书,木卡酷就是其中一位,他现在是该公司湿法分厂生产部刚方经理。

当年和木卡酷一起被CDM聘用的两人如今已被别的企业挖走,没考上CDM的其他三人也有了不错的去处。随着近年来去非洲的中国人不断增多,当地的中文人才越来越抢手。

今年40岁的发尼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早在1996年,他注意到首都金沙萨开始出现中国人的身影,觉得中国今后肯定会发展起来,于是开始自学中文。起初,他搜集中国人不要的报纸杂志,后来有朋友从中国给他带教材,就这样,发尼练就了纯熟的中文。

对于今后的打算,发尼表示,“我去中国考察过好几次,以后计划去义乌做贸易生意”。木卡酷对记者说:“我想再去中国读个硕士学位,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回来后帮助公司发展,帮助我的祖国发展。”

提供免费医疗,修路,修教室,中企干了不少实事

“中文热”与中企在刚果(金)的快速发展、名声颇佳密不可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刚果(金)原本赖以生存的国营企业和西方企业遭重创。近十年里,中企加快了发展脚步:2005年底,在刚果(金)投资的中企只有15家;到2013年底,仅在该国加丹加省注册的与矿业相关的中资企业就有100余家。

在许多当地人眼中,中企意味着“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障”。科米卡矿业简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彭云奇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除刚籍员工本人外,其妻子和子女均可享受免费医疗。中企还向无力承担学费的家庭提供部分资助,必要时,刚籍员工可提前预支工资。

彭云奇告诉记者,中企招人没有门槛,有意愿工作的刚果(金)人只要身份合法,就会尽量给他们安排工作。“中国公司不问历史,给所有人机会,并且肯花力气培训员工”,在中企工作的刚果(金)人穆兰巴对记者说,“以前不少男人无所事事,甚至会沉迷赌博。如今这些人被中企雇用后,学会了工作技能,他们家庭的餐桌上也有了鸡腿”。这段中企与当地人的故事甚至被穆兰巴画在公司墙上作为宣传画,提醒大家珍惜当下,努力工作。

编辑:曹家宁